孩子焦躁不安分?6招,学会“猴子思维”,让“毛孩子”安静从容

孩子焦躁不安分?6招,学会“猴子思维”,让“毛孩子”安静从容

首页休闲益智调皮小猴子更新时间:2024-07-12

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有一个7岁的小男孩,一遇到不会读的单词就拍桌子踢凳子,满面狰狞的样子。孩子妈妈跟我说:“这孩子随我,天生焦虑。”

不知道家长们对于孩子这种焦虑的情绪,是否都有同样的解释,觉得孩子焦虑是遗传。

如今社会,焦虑症已经越来越趋于低龄化,我们身边也不难发现这一类的孩子:稍微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能使他情绪激动甚至失控;做一点事情如果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就忧心忡忡;课堂上一个小小的问答竞赛,不确定自己一定能赢,哪怕放弃也不愿意参加;甚至还有小学生厌学、逃学。

有以上现象的孩子,基本上内心都充斥着焦虑和很多其他负面的情绪,这些孩子正在饱受焦虑的折磨。

我们总以为只有成年人才会觉得焦虑,为什么孩子还那么小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应对这些焦虑情绪呢?本文将结合《让孩子远离焦虑》详细探讨关于焦虑的那些事儿。

01 什么是焦虑?

佛教中的焦虑是指对无常的抗拒,意思是说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总有一些事情会超过我们的预计和预期突然发生,无常发生。

如果一个人明明知道会有无常发生,却在心里不断地抗拒说最好不要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或者即使发生了也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个时候,焦虑的情绪就出现了。

心理学中对于焦虑的解释是:焦虑是一种大脑功能障碍,简单地讲,焦虑就是非常激烈的情绪状态。

当一个人面对不确定的情况的时候,他们无法对这件事情的结果作出判断或者预估,无法作出确保正确的选择时,焦虑就产生了。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纠结,严重的纠结就是焦虑。

焦虑是遗传基因、气质、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一个综合体,没有哪一个单独的因素可以解释这一切,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事。有些人天生就容易焦虑,有些人则是会因为外界的冲突而导致焦虑,比如父母离异、生病住院、亲人离世或者工作调动等等,这些事情都会引起焦虑的状况。

02孩子为什么焦虑? 1)父母的过度要求和控制

有一位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表现出来轻微的焦躁,一旦到了考试就非常焦虑。之所以焦虑就是因为他如果考了第二名,他的爸爸妈妈就会不停的问他丢分丢在哪里了?第一名是谁?他的妈妈甚至觉得第二名太差,不给他吃饭。父母过度的要求和控制造成了孩子的焦虑。

除此之外,“直升机式”的父母也会增加孩子的焦虑情绪。比如父母每天追着孩子问冷不冷啊?饿不饿啊?困不困啊?考试能不能及格啊?孩子与同学在玩耍的过程中不小心摔倒了,腿上碰破了皮,父母不停地问疼不疼啊?难不难受啊?实际上可能情况没有那么糟糕,但是父母总是会担心会感染,会发炎,这种过度的担心传递给孩子,就会让孩子逐渐焦虑,觉得生活中随时都会出现危险的事情。

2)过度强化导致孩子对危险和失败的认知扭曲

有一次我和几位老师组织了一场少儿剑桥英语模拟考试,最后一个环节是口语测试环节。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走到我面前,我问了很久,无论我说什么,她都只看着我不说话。直到后来她的妈妈走过来跟她说:“没关系,这是老师,你可以跟老师讲话。”她才开口回答问题。

后来与家长沟通时才了解到,妈妈在家时持续不断地跟孩子强调陌生人都是坏人,不要跟陌生人讲话,主动找你跟你搭讪的都是坏人,一定要小心。一天到晚强调不要跟陌生人讲话,使得孩子对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产生过度恐惧,哪怕是在考试的场合,也依然心生畏惧和焦虑。

3)容忍或者鼓励孩子的回避行为

很多家长会建议或者鼓励孩子回避焦虑情绪,会说:“那咱们就不说了,不讨论这件事了。”这种做法就相当于“掩耳盗铃”。我们还听过一个比喻叫做“房间里的大象”,就是这个房间里明明有一头大象,但是所有人都假装没看见。

一个家庭里最大的问题就是房间里的大象,明明知道有问题但是却不能说,假装问题不存在。这样即便是孩子和家人都能深刻感受到孩子的焦虑,但是大家都避而不谈,这时候只会助长孩子的焦虑情绪。

4)经常拒绝孩子的要求,批判孩子的行为

朋友圈有一句玩笑话:“有一种冷,叫做*觉得你冷。”很多的家长都是这样,比起孩子的感受,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总是会习惯性的忽视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说饿了,妈妈说不是刚吃完饭吗,怎么会饿呢?孩子在路上走,不小心摔倒了,哭了。妈妈说,怎么走路的,那么不小心,快起来,不疼不疼,不哭。都摔倒了怎么会不疼呢?

家长的这些反应就是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得不到关怀,久而久之就会觉得焦虑,因为他觉得没有人关心他。

5)家庭冲突

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会严重影响孩子。小孩子都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行为习惯就是自我归因。小孩看到两个人吵架,他会不自觉地认为是与他有关,这是自我归因的行为,更何况吵架的是自己的父母,小孩子就更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父母发生争执。

还有很多父母在吵架之后拿孩子作为出气筒,还经常说:“要不是因为你,我们也不会吵架”或者“要不是因为你,我们早就离婚了”等等。每当父母说出这样的话,孩子的自我归因就会加强,随之增加的是孩子的焦虑情绪。

03 如何减轻孩子的焦虑?

1)运用“共情思维”理解孩子的感受

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中,我们学习过情感引导,情感引导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能够学会“共情”。那么,家长们在面对焦虑的孩子时也可以使用“共情思维”,试着从孩子的感觉出发,讲出孩子的感受。与此同时,还要认同并接纳他们的一切想法。

常用的表达感觉的句子有:

当家长能准确讲出来孩子的感受的以后,孩子们的负面情绪能缓解一大半。相反如果家长试图告诉孩子“不要焦虑”,甚至反复强调“不要焦虑”,结果会适得其反,孩子的焦虑情绪非但不能缓解,反而会愈加严重。

2)运用“猴子思维”给大脑重贴标签

在《高效休息法》一书中学习过关于“猴子思维”。

所谓“猴子思维”就是指人的大脑里塞满各种各样的想法的状态,就好像有一群调皮的猴子在大脑里吵吵闹闹。杂念占据着大脑,导致大脑异常疲劳。疲惫的大脑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导致孩子学习效率下降,最终也逐渐对未来失去信心。

大脑虽然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是却消耗超过20%的能量。很多时候看似没有做任何事情,没有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猴子”干扰下身体的疲惫程度丝毫不亚于体力劳动。

《高效休息法》一书中给出了消除猴子思维很好的办法:

带着孩子一起,引导孩子,想象自己站在月台上,这时有列车进站,车内坐满了名为“想法”的猴子们。列车稍作停留继续前行,而人始终站在月台上,看着列车来、列车停、列车走。这样的列车还有很多,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都是列车里那些调皮捣蛋的猴子,教孩子把自己与那些不好想法剥离开来。

只要能区分开焦虑和其他想法,孩子学会区分,自信也会逐渐增加。

3)开启“第二反应”

第二反应是指让孩子重新认识,目的是让孩子对大脑传来信息的第一反应提出质疑。第二反应往往更明智、更现实、更客观。焦虑出现在第一反应,它总是喜欢选择最吓人的情节,如果孩子学会第二反应,就不会被焦虑恐吓,会更理性和客观地来应对焦虑。

4)运用“呼吸放松法”吐出焦虑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当他们思考焦虑想法的时候,身体自动进入了焦虑就绪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孩子会随着自身状态感觉紧急而逐渐丧失理智思考的能力。

这时候可以引导孩子用“呼吸放松法”来吐出焦虑。具体做法是:

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数数,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握着孩子的手一起进行。吸入数1、2,呼出数1、2,不要在任何阶段停顿。

孩子的自控力有限,或许会因为焦虑而变得更加不安,父母切记急功近利,一定要冷静而坚定地指导孩子,并且要告诉孩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事物都慢下来。只要孩子能感受到事物都慢下来了,那么焦虑也就随之降低直至消失不见。

5)积极运动,让大脑活跃

在《应对焦虑》这本书中作者说:长期的不运动会导致人体内神经递质水平发生变化,如果再加上饮食不规律,比如说经常吃汉堡、炸鸡、薯条,那么焦虑和抑郁的可能性就会增强。

《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作者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因装修压力过大而酗酒无度的妈妈,通过简单的跳绳运动,不但戒了酒,并且圆满完成了装修工作。

并不是跳绳能戒酒,而是这位妈妈在跳绳这项运动中重获了掌控感和自信心。

所以,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多运动,尤其是在焦虑来临时更要如此。在焦虑的这段时间里,保持忙碌的状态,这样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的注意力从焦虑转移,更是为了展示和教会孩子如何支配他们的大脑,使他们能够听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时候静坐的意义不大,因为静坐更容易胡思乱想,脑袋里还是会装着焦虑的问题。相反,体育活动是最佳选择,比如扔球、跳舞、唱歌、或者捉迷藏。这些活动都能是孩子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可以有效缓解焦虑。

6)鼓励孩子

当孩子战胜困难或者焦虑,家长要及时鼓励孩子,鼓励的目的是强化好的环路,通过鼓励的话语,让孩子更有信心和意愿来积极面对焦虑。除了鼓励的话语,还可以适当给予一些物质的奖励,比如贴纸、孩子喜欢的美食或者一次家庭外出游玩等等。

奖励的好处是能改变一件事情的格调,可以让原本被动的事情变得主动,当然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也至关重要。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指向明确,并让孩子积极主动参与。比如问孩子:“你如果能在接下来的5天,努力克服恐惧,并最终达到目标,你有什么想去的地方或者想吃的东西吗?”效果远远大于“如果接下来的5天,你能克服恐惧达成目标,我就给你买好吃的。”

让孩子参与过程,并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积极面对恐惧和焦虑,更容易取得理想的结果,孩子也会更加自信和主动面对焦虑。

04 结语

儿童产生焦虑的原因有很多,遗传或者不同经历等等,但因为他们是孩子,自己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所以,面对情绪失控、焦虑的孩子,父母或者看护人的应对方法是最重要的。焦虑本身没有错,是人的本能,家长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言传身教缓解孩子的焦虑。

如果家里有焦虑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进行专业的学习,然后逐渐引导孩子减少焦虑的时间。随着家长一步步的引导,经过练习,孩子会慢慢掌握思维调整方式,当孩子学会自我控制焦虑情绪,家长就可以渐渐隐退,看着孩子自己成长了。

希望所有的孩子们都能远离焦虑,每天笑颜如花。

思维导图


参考书目:

  1. 《让孩子远离焦虑》【美】塔玛·琼斯基
  2. 《应对焦虑》【美】埃德蒙·伯恩
  3. 《高效休息法》【日】久贺谷量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