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周武王伐商胜利后,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于是他更加注重揽络民心。他分派官员分头向百姓宣传说:“各位父老乡亲,周武王是顺从天意,来灭掉暴君商纣王的!请相信周王一定会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上天会降福给你们!”
这种亲民方式确实有效。大战过后的人们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和贤德的君主。见新来的大王如此亲民,老百姓自然感激涕零,向武王再三跪拜叩首。而周武王也被自己给感动了,遂作了礼节性的回拜。为了安抚民心,周武王下令废掉纣王暴政,释放在押政治犯,整修忠臣墓。他还把财宝分给诸侯,并把宫里的美女遣散,让她们回到父母身边。武王的这些仁政爱民举措,也受到了大多殷民的拥护与欢迎。
该做的都做了,而且做得似乎也尽善尽美了,但是周武王心里仍然感觉不踏实。当时的殷商,是土地最辽阔、生产力最发达、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到了帝辛时期更是达到了-个新的高峰。而周灭商前只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的落后小国,如今却要取代并领导一个先进大国,压力大是不容置疑的。
战争结束后,周武王马上召集军师姜太公,召公和太宰周公商议,如何处置殷商遗民。
姜太公说:“人因为爱一处房子,也会爱那房顶上的乌鸦。倒过来说也一样,如果人都不值得爱了,那么村落里的篱笆、围墙都没有必要保留。大王无需为那些殷民烦恼,可直接*掉,永绝后患。”
周武王连连摇头:“军师太过残暴了,如此一来,寡人跟那个被讨伐了的暴君商王有什么两样?”
召公说:“有罪的殷民可以*了,没罪的可以留下。”
武王还是摇头,接着把目光投向四弟周公旦。
周公旦沉思了好一会,开口道:“殷民的数量众多,武力*戮显然不是好办法,再说滥*无辜势必会激起所有殷人的反抗,这样国家就永无宁日了。臣下的建议是:旧账就不要再翻了,让殷人安居乐业尽早安定下来才是上策。至于管理这块,可把殷人当中有影响的人争取过来管理殷民,最好让纣王的儿子武庚来参与管理,来个以殷制殷。这样一来,既可放殷人一条生路减少冲突,又可显大王宅心仁厚,利于笼络民心。当然,另外还得派周朝重势力对武庚,以及东夷的商朝遗民和诸侯国君加以监视,以防意外。”
这个建议让周武王很满意。经过商议,周武王最后决定:把商纣之子武庚封为商侯,继续留在商都朝歌,来安抚商朝的一些贵族和诸侯。同时在朝歌的东面、北面、西面分别设卫国、庸国和邶国三个卫星国,由周武王的亲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三叔监管,防止殷人会不驯服而作乱。众人都无异议,表示赞同。
周武王解决了心中难题后很是欣喜,接下来便开始大封天下。
姜太公作为周朝第一功臣,再加上他本是东方人,熟悉东方的风土人情,周武王于是把他封到了齐国,成为齐国第一代国君;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则被封在了鲁国,治理殷商殷民;封商王帝辛兄长微子在宋国;又封自己的堂弟召公为燕国侯。
为了巩固统治,武王分封同宗、亲属、功臣各建诸侯国,共保大周。武王、周公的同姓亲戚不论疏远也都被封了国君,共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之国占五十三个。就这样,一个在帝辛治理下趋于统一的国家,又随之演变成联盟国的状态。
周武王封诸侯,允许各个诸侯国在他们自己的封土上建国,这个过程就叫“封建”。诸侯国也可以效仿周王的模式向下分封,分封他们的亲戚和家属。诸侯分封的叫卿、大夫,他们的封土称作“家”,这就是“国家”来历。
再说帝辛之子武庚,他身上有着帝辛强悍的血脉,资质超群,身材壮实。虽然他比较倒霉,还没轮到出头,国家就灭亡了。但是殷商虽被亡国,但国亡心没亡,因为王子武庚的存在,让殷民们看到了希望。就好比房子虽然塌了,顶梁柱还没倒,大家的心里便存有一丝希望,这里包括商王曾经的旧都——奄国。
奄国曾是商朝十七代王南庚所建的都城,盘庚迁殷后,旧城都便交由旁系后代管理。随着商朝的势力越来越大,作为商朝的卫星国的奄国也是一片祥和,奄国君主嬴澹又是一位仁爱的君王,人们在他的带领下男耕女织,过着富足美满的生活。
因为忌讳奄国跟商的密切关系,周武王决意伐商时并没有通知奄国做联盟国。武王谋殷伐纣之际,奄君正在花园里教十五岁的王子嬴椿射箭,对商朝即将来临的危机全然不知。直到侍卫慌慌张张地跑来报告:“报告大王,不好了,出了大事了!”
“什么事值得你大呼小叫的?淡定!慢慢说。”奄君镇定自若,稍显不悦。
“周武王联合八百诸侯,和商王兄微子里应外和,起兵叛商,眼下已经攻占朝歌了!”
“起兵叛商?周王姬发与商王的亲哥哥微子?”闻听此言,奄君顿时大惊失色!虽然知道最近商朝内部不太安宁,但是发生这么严重的事,奄君还是始料未及的,一时没反应过来。过了几秒钟,才回过神来大声喊道:“把本王兵器拿来,速速点兵,随本王去救驾!”
侍卫低声答道:“晚了,大王,商王自焚,商朝已经败亡了……”
“商朝败亡了?为什么之前一点动静也没有?”奄君感觉就像做梦一般,模模糊糊地没有真实感。
他实在无法相信,一向才智过人、骁勇无比、战无不胜的商王帝辛,居然就这样轻易地被打败了;他也难以相信,迁殷后日益强盛的商朝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灭亡了!
时局已定,奄君顿时大悲,细想着奄国和商朝的那段渊源,不由得落下泪来。当年,奄君澹的祖先并不是商王的王族近亲,虽然也是赢姓,却只是一名出身卑微的打柴人,在商朝衰败之际被授命留守旧城。后来商朝日益壮大之后,商王帝辛并没有嫌弃自己出生低微,封了自己做了奄国君主。相反,帝辛对自己的兄弟和族人却很冷落,也为这次里外勾结的政变埋下了祸根。
商朝灭亡了,以仁义闻名于世的周武王并没有赶尽*绝,而是把帝辛之子——武庚封于商朝旧都,这无疑是安抚商殷遗民的最好方式。其实除了少部分殷民归顺了周朝外,大部分殷民以及奄君这样的商朝旧部都无不为商朝的灭亡感到难过。虽然周王信誓旦旦说会善待殷商遗民,老百姓还是觉得有点忐忑。如今眼见殷商王子武庚被派往朝歌管理殷商,这才相信一切都是真的。他们见到武庚就像见到了亲人一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随后,有了主心骨的殷民们纷纷安稳下来,在武庚的带领下清理战场,重新修建家园,安居乐业。
武庚接管殷商之地后,治理殷地很得人心。他每天都会深入到当地殷民中进行探访,体察民情。这天,他来到邶国以南十几公里处的奄国,也就是商朝迁都之前的旧都所在地。奄君听闻后大喜,赶紧穿戴整齐后带领部下出城迎接,并设宴招待武庚一行。
虽然历经改朝换代,但在号称“仁义之师”的周武王统治下,奄国却是毫发未伤。豪华的酒席桌上,青铜酒器里倒满了美酒,三角轮盘盛满美味珍馐,油亮的烤乳猪、烤全羊摆放在酒桌上,奄君的酒席绝对是丰富异常。
一阵觥筹交错,奄君举杯向武庚敬酒:“听说公子接管殷商旧都,殷商老百姓无不偷露喜色,好似在那倒塌的房屋下寻得顶梁柱。承蒙历代商王庇荫,奄国才有如今的繁荣,对于商王的恩情,微臣将没齿不忘。如今商王不幸崩殂,臣下定当报效公子以当先帝知遇之恩。”
奄君口口声声自称臣下,意思无非是说:商朝虽然被灭了,商王帝辛虽然没了,可我嬴澹报效商朝的决心还在,我会把报效商王帝辛的这份忠心回报到公子您的身上。只要公子一声呼唤,上刀山下火海我也会上场!
武庚是个聪明之人,理会到奄君的意思,心里顿时五味杂粮。自古以来,*父之仇不共戴天,更何况还有那痛彻心扉的灭国之恨,武庚怎会为了周王朝施舍的这一点点权位就忘记了*父之仇?他时时刻刻无不在想着怎样报仇复国。只是眼下时局恶劣,自己人单力孤,无奈之下屈身周王朝,只得装痴卖傻,把自己的满腔仇恨深深掩藏起来。如今面对先帝这些忠实的部下,心里顿时翻起滔天巨浪,借着几分酒意,神情显得激动起来,再也无法掩藏。
“奄君的一片赤心可撼天地,到底是同根相系的兄弟亲人!先帝在天有灵,也一定会保佑奄君的。唉,可惜先帝一世英名,被毁之一旦。如今只留我这个身为人子的亡国臣,独剩心痛难平,悲啊!”武庚仰天长叹,一仰脖,半杯残酒便入了口中。
武庚的一番话勾起了奄君的回忆,回忆起商朝一路来的艰辛和不易,顿觉心绪难平,当即咬破手指,任由鲜血滴入酒盅,歃血发誓道:“奄国是商朝的旧都,也因商而存在,两者唇齿相依。如今商朝被灭,奄国同样痛彻心扉,怎么会忘了自己的祖宗而只顾自己安居一地呢?好在还有值得庆幸的事,商朝还有公子您这块主心骨。只要您一声令下,臣下定当率领所有奄国将领,全力以赴地追随公子您,即使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听了这话,武庚面露喜色,当下也咬破手指,滴血入酒,斟酒回敬奄君道:“有奄君这句话,商就没有完!只是目前我们需要休养生息,蓄势以待发,早晚有一天,我们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夺回那些本就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参与陪席的王族将领都是奄君的心腹,见此情形,纷纷举起酒杯,起身歃血入酒向武庚表达决心:“我等誓跟奄君一道,一如既往地追随王子,为商复国甘愿肝胆涂地!”热血热酒入怀,众将领无不情绪高涨,斗志昂然。
这一顿酒让武庚看到了希望!在经过灭国后屈辱的数百个日日夜夜,上天终于把一缕阳光赐予给了殷族子民。
奄国之行后,武庚又派人秘密走访了东夷中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徐国。对当时的国君俆驹王说:“周朝跟夏朝其实是一丘之貉,容不得贵国的强大,贵国与其委屈求生,不如与殷商公子一起联合起来与之对抗!”俆驹王听了二话没说,立马表示愿意加入武庚的同盟国共同对抗周王朝。
徐国为什么爽快地答应跟武庚合作呢?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夏禹时,大臣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大禹便有意把王位传给伯益。伯益虽然淡泊名利无意为王,但是仍然遭到了大禹儿子夏启的怨恨,启对伯益表面上装作很顺从的样子,其实内心非常不满。终于有一天,夏启露出凶残面目*死了伯益,并取而代之,将国号改名为夏,建立了夏朝。
夏启当了夏朝国王之后,为了网络人心,平息民愤,他一面厚葬伯益,一面把伯益的儿子若木封于徐(今山东郯城以北一带),建立徐国。
徐国人以国为姓,逐渐繁衍,发展、壮大。兴起的徐国引起夏启的警觉和打压,双方因此战争频繁,摩擦不断。后来夏被商所灭后,商却无意与徐国为敌,任由其发展,因此这段时期成了徐国最为安稳的一段时期。徐国人披荆斩棘,刀耕火种,大力发展农业,在黄海地区创造出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到俆驹王时,国力已经非常强盛,此时已是商末周初,再次面临改朝换代。
然而,面对徐国的强盛,周武王也跟夏启一样耿耿于怀,不敢轻视。因此也跟夏启一样对徐国频频采取征伐掠夺,试图打压。这让俆驹王非常恼火,因此也多次率东夷各国,与周朝对恃。惦念着商朝时代的安稳,于情于理,俆驹王自然都是选择与殷商公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得到徐国的支持后,接下来,武庚的使者又去了薄姑、熊、盈等几个以前跟商朝关系比较密切的方国部落。对他们晓之以利,动之以情。这些东夷小国,当初臣服在帝辛的铁腕之下,才心甘情愿跟随商朝,而且帝辛对这些归顺自己的方国部落并不强取豪夺,在外的名声要比朝内好得多。
想那周朝本是一个农耕小国,虽凭一时的地利人和侥幸嬴了帝辛,取代了商朝,可实际的治国能力显然是无法跟帝辛相提并论的。如今却要来个蛇吞象的游戏,来统治势力庞大的商朝和其他方国部落,自然难以服众。再说了,那些方国部落的首领曾亲眼目睹过帝辛的霸气和实力,也得到过商朝的实惠,生怕改朝换代后,得到徐国一样的下场,因此也非常希望商朝能够重新振作起来,恢复到从前。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秘密游说,武庚得到了连奄国在内的十七个东夷方国的支持。一切都在隐秘有序中进行,这些殷商旧部都在暗暗蓄势,积极地为商朝复国做着准备。
且慢说武庚和奄、徐等各国是如何的为复国蓄势。话说周武王虽然夺得了政权取得了胜利,可有自知之明的他仍然心存担忧,夜不能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担心不仅得不到丝毫缓解,反而日益严重起来。尽管周武王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他还是日夜思虑,焦愁万分。
周王朝建立后的第二年,武王最终因心力交瘁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这武王死了,就得重新考虑接班人了,到底谁来继承这个王位呢,周朝内部开始波涛汹涌。
照理说,以当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规矩,在周武王的群弟之中,最有资格接继王位的应当是武王的三弟管叔。因为周武王的儿子姬诵只是个十三岁的毛头孩子,没力量跟管叔抗争王位,也没能力扛下这个新王朝的治理重任。就在大家都认为管叔是最佳王位继承人选时,四弟周公旦却力排众议,坚持要拥立武王之子姬诵为王,也就是周成王。
“父死子继“排列在前,姬诵继承父亲的王位也是理所当然,至于说成王年幼,又处于乱世,无力掌管国家大事之说。周公旦说了,自己可以代替成王摄政国务,处理各种朝中事物。
周公旦一句话摧毁了管叔的帝王梦,管叔心里恨得是咬牙切齿。可周公旦的才能谋略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且在伐商战争中,周公旦的功劳也确实是最高的,加之“父死子继”也是继承法允许的。管叔虽然是强烈不满,可也不敢公然反对,可矛盾和隔阂到底是种下了。
权位这个东西非常奇妙,它可让最亲密的人瞬间反目成仇。亲兄弟可以在天寒地冻时共分穿一件衣、共喝一碗汤,怎样情深义重都不嫌够,即使为对方舍命也会在所不惜。可一旦有了富贵和权势,兄弟之间反而会锱铢必较,容不得一丁点的不公平,总觉得你不应该比我多拿那么多,这就是所谓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虽然说这句话的孔子还要等上几百年后才出生,但是这个道理,其实早已经存在。
周公旦这种独断专行的做法,明显侵占了管叔的利益,管叔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他开始向其他兄弟灌输这种不公平的言论。譬如周公旦野心勃勃了,自封周公并以王者自居了,还独掌重权,多谋多占,将周原——这块周朝的龙脉划分为自己的食邑,还将自己的长子伯禽封于富裕的鲁国,还将自己其他几个儿子,连庶生的都没放过,统统分封在了各处资源肥沃的地方,却一点都没照顾到其他兄弟的儿子。
也难怪管叔和其他几位王族兄弟怀疑。这分明就是周公旦在暗自培植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势力,为篡位蓄势嘛。
其他的弟弟们年龄还小,没权没势成不了事也就不敢开口。只有管叔和蔡叔因为要监视武庚,手里握有一些兵权,便站出来偷偷地跟其他兄弟臣子说:“周公旦有心称王,弄个障眼法说是辅助小皇帝,其实是为自己以后登上皇位做准备。说不定哪天就把这乳牙小皇帝给害了,咱们这些做长辈的可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周公旦谋权篡位,都防着点啊!”
此话一出,也还颇有几分道理和迹象。一时间,周朝内部便没了安宁,就好像那平静的湖面被扔进了一块石头,久久不能平静。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