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变形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如果追溯起根源,这可能源自基因里对进化的一种渴望。
当今的生产力足够发达,我们的想象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具现化,经过变形金刚等艺术作品的演绎之后,大众对机械变形的热情已经被彻底激发出来。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身边的各种物品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地被变形玩具化。
不管是入口的寿司:
还是寿司最终的归宿:
变形玩具可以覆盖你生活的各个角落。
厂商们之所以选择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作为变形玩具的创作主体,是因为这可以带来一种特有的迷惑性,一种“这也能变形”的新鲜感。
好奇心是兴趣的源动力,谁又能拒绝一次被小小欺骗之后的惊喜呢?
当你以为这是一盘镜饼的时候的时候,这是一个变形金刚:
当你以为这是一台千年隼的时候,这是一个变形金刚:
当你以为这是一个普通的变形金刚的时候:
其实是一支笔:
某种程度上,人们对变形的兴趣会超越物品原有的功能本身。比如,相比玩游戏的功能,很多玩家似乎更喜欢看到自己的游戏机能变成机器人。
索尼官方在PlayStation20周年的时候出过一套历代主机的变形金刚:
也有像Baron von Brunk这样自己用乐高自制变形游戏机的:
乐高拼砌师Baron von Brunk的作品
但玩家自制变形玩具的动力主要来自热情和想象力,仅靠这些是无法突破瓶颈的。
这个领域前进的动力,更多的要靠一些中小厂商的作品——这些完全脱胎于设计师对自己设计能力的一种近乎膨胀的自信。
中小厂商没有办法投入大量的资金,像变形金刚那样进行品牌宣传。但弱者也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关键点在于出奇制胜。
生活中,如果有熊本熊敢挑战变形金刚会当作趣闻被报道:
但是在变形玩具领域,对国产玩具制造商来说,用熊本熊挑战变形金刚只不过是一个常规思路。
这是一个叫做熊本熊合金变形车的玩具,车体采用了合金材料,似乎还挺用心的。可这些都低消不了诡异外形带来的冲击感,也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这个变形形象的意义何在。
但是在变形玩具界这是必须的一种“敢性”,它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款玩具在日亚上依然有三笔评价,其中有一个是差评——评价看起来很真实:
我看这(包装上的)日语比较奇怪,买来看看。
你永远猜不到客户购买变形玩具的理由是什么。
……
中国玩具厂商有自己的野路子,但严谨的日厂大多会选择按部就班地硬着头皮去抓时代的脉搏紧跟热点。
听说宝可梦的玩具做一个火一个,也曾有厂商对自己的变形玩具动过宝可梦的主意。一本少年杂志的尾页上刊登过一篇这样的报道——“宝可梦的世界也出现了变形金刚的身影”。
报道称,因为宝可梦的数量有500多只(当时),所以如果宝可梦世界渗透成功,也许可以成为一个长久的玩具系列。
可是大家却发现,“变形金刚”来到宝可梦世界之后还是呈现出三次元的样子:
最后因为水土不服,渗透失败。
相比追热点,有些厂商会认为,发掘市场需求是更重要的。
如今依然坚持玩变形玩具的人有很大一部分已步入中年男性用户,热情有限,年轻人的市场竞争又过于激烈,女性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个畅想系列的变形玩具创意集锦里有不少瞄准了女性向的方向,吹风机、口红都是他们设想的变形目标:
如果说这些的定位还不够精准,那么这样一台HelloKitty风格的缝纫机变形金刚一定可以让你放下戒备,它应该是精确制导了喜欢硬核机械又有少女心的老太太。
……
不知为什么,还总有人会把变形金刚跟性感联系在一起。
身边的男性朋友表示,一个飞机杯和一个飞机杯变形玩具,他们大多都会选择后者。
的确,相比飞机杯几分钟的实用性,变形机器人所带来的新鲜感和机械科技感可以给男性朋友带来更加长远且持久的快乐。
正如宣传词所说的那样——“在您最需要勇气的时候,变身成机器人替您加油,是您值得信赖的伙伴”。
只是他可能会像自己的主人一样,“关键时刻掉链子”。
在这个追求性别平等的多元社会,女性也可以拥有平等的权利。
刚才提到的创意变形玩具系列里还包括了一款这样的概念作品,与上面的机器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设计这个变形玩具的设计师介绍:“这款灵巧的机器人适合在狭窄的空间作战”。
似乎从来没了解过变形金刚背景故事的一个网友对此有另外的解读:
听说有一个变形金刚叫Star Scream(红蜘蛛),也许说的就是它吧。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