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从“北漂”到农场主:“倩倩的农场”在成都找到自我

90后从“北漂”到农场主:“倩倩的农场”在成都找到自我

首页休闲益智农场连连看更新时间:2024-05-09

“妈妈,小动物都是在晚上睡觉吗?”

“是的呀。”

“那蚯蚓也是晚上睡觉吗?”

……

6月24日,午后,5岁的儿子粥粥午觉醒来,小脑袋放在赵倩的腿上,认真地问。爷爷搭的木棚子,中间有一层葡萄架,葡萄藤在奋力往上爬。一家人前不久还认真地“打赌”,刚栽下去时孱弱的葡萄藤,到底能不能爬满整层架子。

久晴的成都,迎来了一场持久的夏日绵绵细雨。大丽花、月季、绣球、洋桔梗、玉米、番茄、山楂树、苹果,可以看星空的白色帐篷,可以办婚礼的草坪,可以荡起来的秋千……10亩大的农场,这里是“倩倩的农场”。倩倩是一个现代的90后农场主。

倩倩——赵倩。

从“北漂”到亏损8个月的花店老板

2013年毕业到2015年,赵倩在“北漂”,3年换了3份工作:会计、行政和财务公司代理记账。

这3份工作都和她大学所学专业——酒店管理,毫不沾边。

而在毕业前夕,写连载小说的赵倩原本签约了一家杂志社,却在未曾踏足社会时,就被版权纠纷“上了一课”。那一年,赵倩掉光了满头黑发,只在前额残留着极少的几撮。赵倩崩溃过,面对中年老师苍白的安慰,她哭了出来:“可我才22岁!”

赵倩也重新审视了社会认知和名利得失。这也是为什么,她在毕业后与男友一起“北漂”,选择的职业都并非那么具有挑战性。

回到四川,是在2015年,赵倩发现自己*了。家里人都觉得北方的气候并不适合南方的赵倩继续待产。于是,丈夫陈伟迅速处理好工作,两个人回到了成都。

直到儿子半岁,赵倩再次求职,凭着“北漂”时所发表的一篇行业文章,成功入职媒体行业。

不到一年,赵倩再次离职。“压力太大,经常出差。”此时,赵倩的头发仍然没有长出来。只有在家里格外放松的环境,她才会取下假发。

总要做点什么吧。一个服装行业的朋友说,你家小区楼下啥都有,面馆、服装店、培训班,甚至有冰粉凉糕摊,就缺个花店。赵倩一想,卖花,容易啊,从三圣乡批发点花,包装纸一套,赚点差价就行了。

赵倩用2万元创业启动资金,租下小区一楼的半个花园,搭了一个四面透风的小木屋,成了“卖花姑娘”。“旁边就是一个包子铺。”赵倩笑道。

但赵倩把卖花想得太简单,也高估了自己创业的能力。“有客人拿照片来订制花束,看着很简单,但其实有难度。”赵倩说,2016年6月开张,8月她才匆匆地报了一个5天的花艺速成班,学了一些基础的技巧。

另一种“障碍”,来自赵倩自身。性格使然,赵倩不会推销,羞于介绍,甚至别人还价说“三圣乡的花比你这便宜”,她也只能僵硬地回一句“不讲价”。

赵倩说,大概从小受到父亲文人风骨的影响,总觉得自己开店卖花,为生计低头,与文人的“清高”有着难为情的冲突。赵倩甚至认为,自己只是低价进、高价出的“廉价的搬运工”。

所以,赵倩大部分时间都在埋头看书,缓解尴尬,转移注意力,“逃避”询问,甚至想拒绝收现金,浑身上下都透露着抗拒。

花店连续亏损8个月,金额不大,每月2000元左右。“陈先生”是个优秀的程序员,家里经济状况一时间也不至于捉襟见肘。但作为家庭里“消耗”的一方,赵倩觉得很挫败。“毫无意义。”赵倩说,只能看着每天卖不出去的鲜花枯萎,被扔掉,就像她每天的煎熬一般,周而复始。

“但凡陈先生说一句‘要不算了’,我肯定马上关店,老老实实找一份三五千元的财会工作,就这么混到退休。”赵倩说,偏偏陈伟什么也没说。

而花店里的温情时刻,也足以让赵倩留念:给女友买花准备惊喜的年轻男子,接到电话,却假装说只是在楼下抽根烟;爸爸带着儿子一边给妈妈选生日花束,一边讨论着晚上吃什么……

从花店老板到私家花园设计者

转机,出现在2018年年底。同一小区的女邻居,成为这家连续亏损8个月花店的投资人。

赵倩也想不起,是哪次加上这位买花的邻居微信,偶尔在朋友圈有过互动。2018年年底,从事品牌设计的女邻居找到赵倩,详细地了解了花店的经营状况,从核心竞争力说到产品矩阵结构,从如何引流到测算市场人群,说起国外旅游时看到的农场模式,向赵倩提出了“私家花园改造”“室内绿植搭配设计”这样独特的经营方向,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投资想法。

原来开个花店,还有如此多门道。这让赵倩打通任督二脉般地突破了自己的营销思维,也突破了自身的思想障碍。“如果想要很好地运营,必须要有产品的情怀和精神。”赵倩说,转变方向后第一个月的营业额,是亏损8个月里最好营业额的4倍,赵倩真正被激励了!

赵倩和女邻居创立了“盖茨街鲜花店”的品牌。这个品牌来自于课本上的阅读故事:盖茨街是美国克利夫兰市一条小街,污水横流,破烂不堪。春天,女老师送给仍穿着破旧冬装的小女孩一身漂亮的蓝裙子。回家后,姑娘的漂亮裙子与脏乱的环境格格不入,这大大刺激了父母的羞耻心,开始利用奔波生计以外的时间打造生活环境,逐渐影响了整条街的邻居,也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盖茨街成为美丽生活的代名词。

赵倩说,这和花店的经营理念相同:你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的状态。

于是,花店的业务开始转向私人订制的花园绿植设计、种植,室内绿植的搭配设计。

在没有刻意营销的情况下,“盖茨街鲜花店”逐渐成为朋友圈广而告之的品牌。“2018年的夏天,是我(脱发后)第一个没有戴假发的夏天。”

随后,赵倩和投资人之间的合作到了瓶颈期。赵倩说,因为理念和能力不同,2019年年底,“盖茨街鲜花店”温柔地走向了尾声,邻居投资人把“盖茨街”的品牌带向了另一个方向,“这也是一个很美好的结局。”

从花园设计者到“样板间”农场主

在“盖茨街鲜花店”结束使命后,赵倩又结识了一起做西餐厅的合伙人。筹备餐厅的过程中,赵倩走访了成都周边10多家农场,寻找合适的食材。“我们去到一些农场,就觉得这个农产品和某种花种在一起很好看啊!”赵倩说,但对于农业农场主的经营模式来说,农场就是农场,负责生产农产品,然后销售出去,最重要的是结果,并非“美感”的过程。

此时,已经积累了2年私家花园设计打造、户外婚礼、派对经验的赵倩,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美丽农场的直观形象,“我要做一个农场。”赵倩说,这个农场,要有漂亮的植物,也要有健康安全的农产品,甚至有的花草植物也是可以作为食材的。农场里要能举办草坪婚礼,能办生日会、读书会,最重要的是成为“私家花园改造样板间”。赵倩对自己的运营,已经有了完整的规划和理念。

也是在这个时候,赵倩的公公因在工地打工,手指被机械所伤。赵倩不希望他再外出奔波,不如一家人一起经营农场,本就是农民的公公、婆婆也可以“回到”农田里。

2019年11月,赵倩租下成都双流区一处10亩大的农田,开荒,打井,改良土壤,种树,栽花,从半人高的荒地里,亲手搭起小木屋、秋千、攀爬葡萄藤的凉棚。

开荒时的农场。

有葡萄藤的凉棚。

草坪上,有营造氛围的红墙,淘来的旧柜子,种着花草的三轮车,笼子里三两只小白兔吃着草叶。孵出不久的小鸡,已经能跟着人的脚步,踩着刚刚松过的泥土埂跑。

夜幕降临,暖黄色灯光下,照着可供露营的白色帐篷。苹果树上挂满了啤酒瓶,风吹过,便晃荡起来。

农场的活动。

露营帐篷。

不到2年时间,“倩倩的农场”已经初具雏形。赵倩走在农场里,如数家珍,“这一块是我们的私家花园展示区,向阳类型的花园,可以栽种哪些花草和蔬菜,背阴的又是哪种类型,客户喜欢香草系列的,又该如何打造……”两三平方米的“方寸”之间,就是一个小小的花园世界。

农场。

中国人,根深蒂固对农业、种植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只是老人喜欢种菜,年轻人喜欢种花。“我们经常遇到这种‘家庭矛盾’爆发,所以我们就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让双方都可以有自己的爱好。”赵倩说。

别觉得种花种菜简单,如果是一次性种70多种不同的番茄、60多种大丽花呢?赵倩说,去年,农场的单一品种番茄收成不错,今年干脆种了70多个品种来测评,酸甜口感不同,植株造型不同,抗病虫性不同。今年雨水太多,番茄生长并不如人意。“(农场)就是这样,有好有坏。”

采摘下来的番茄。

原本,赵倩是打算今年年底才对外开放农场活动的,只是目前的投入明显远超预算,“大概130万元。”

今年3月,赵倩开始开放预约活动,户外婚礼、派对,读书会,一起采摘洋甘菊、提炼纯露,甚至可以在星空帐篷里住上一晚。“回笼一部分资金后,我才可以去更换更多品种。”

农场活动。

现代化的农场,并非想象的诗情画意。整个农场的劳动力,就只有赵倩和公婆3人。日出而作,常常忙到日落才归。与当初单纯做“私家花园打造”相比,活多了不止一点半点。

赵倩的公婆是农场的主要劳动力。

早上六七点起床,赵倩要先在农场走一圈,花草、果蔬种类有1700多种,哪里该浇水,哪里需要施肥、除草、修剪、治理病虫害,进入收获期的花果,需要及时收割送到花市或者采摘;每周一次的农场活动,赵倩需要提前设计构思、布置,接待,私家花园设计的“订单”,农作物的测评总结、反馈……

每天下午,赵倩还要尽量抽时间陪儿子,画画,看看绘本,讲讲故事。今年5岁的粥粥因为已经读完了幼儿园,又没有到小学就读的年龄,在农场放“农忙假”。农场里那棵挂满瓶子的果树下,就是粥粥的小课堂。

29岁的赵倩,有一双和年龄不相符的伤痕累累的手。曾经白白净净的“知性女性”,如今被阳光染成了小麦色。去年,她腰椎间盘突出,痛了整整3个月,“差不多快忘了不疼的时候是什么感觉。”赵倩说。

现在的赵倩很忙,却忙得很充实。赵倩说,在给客人做私家花园改造时,经常会被问:“你真的读过大学吗?那为什么要做农场?”

赵倩说,她想改变大多数人对现代农业的传统认识,农业、农村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农业就应该是年轻人来做的,就像她所做的“私家花园改造”,是为知识付费,“为什么我们设计的私家花园就是美,成活率就是高,这是专业,也是一种职业。”

“倩倩的农场”里,有一个小小的“池塘”,荷叶连连。这是一家人一起挖的,5岁的粥粥熟练地踩着铁锹,让铁锹插进泥土里更深一些的动作,还在网络上火了一把。

粥粥。

赵倩说,实际上自己的农场还没有真正想好名字,只是随着来农场的朋友越来越多,渐渐就成了大家口口相传的“倩倩的农场”。

一家五口。

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

编辑 彭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