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个状元有多难?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洛阳出过7个状元

考个状元有多难?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洛阳出过7个状元

首页休闲益智确认实现梦想的概率更新时间:2024-07-29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非常难得,如在宋代,40万考生中才能出一个状元。自隋至清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史上,状元也不过600多人,而洛阳仅有7人。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科举考试作为我国古代版"高考”,是文人们的人生大事,而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洛阳一直是中国的教育中心、科举考试中心及高层次人才聚集地,自隋至清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洛阳出过7位状元,393名进士。

洛阳古代的这些状元有多牛?连中三元、不愿当驸马、父子都是状元……这些“学霸”的世界真是各有千秋!

模拟科举考试场景

当时科考难度有多大?看看级别最低的童生考秀才就知道了。

清代科举考试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在院试之前,考生要经过县试和府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童生。

清代洛阳两程书院课卷,即学生作业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通过岁试,从童生里选出秀才。从童生晋升为秀才,要经过五场考试:第一场考《论语》《大学》《中庸》时文一篇,《孟子》文一篇,试帖诗一首,考试第一名叫作案首,前十名可进入第二场考试;第二场除时文、试帖诗一首外,增加五经文一篇,考试不通过者不得进入第三场;第三场考八股文、试帖诗、史论各一篇,取者(前十名)可进入第四场;第四场主考律赋、古近体诗,前十名再考第五场;第五场仍以时文为主,案首肯定入选秀才,而前十名确定后或有所取舍。

五场考试下来,一百多名童生能升为秀才的可谓少之又少。这个考试流程,比我们现在的高考烦琐多了。

科举考试夹带,这种夹带专门用老鼠尾巴上的硬毛做成毛笔,可以写很细小的字,书写用的墨水为特制油性墨水,写在绢上不会洇开。

秀才仅仅具备能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通往庙堂之上、实现兼济天下理想的艰难之路,还要经过乡试、会试、殿(廷)试3关,一般3年才一次。

1903年,在河南开封贡院举行最后一次乡试,其中一题为《中州形势论》。此为这次乡试获得第一名的常三省的试卷刻印本。

乡试、会试的竞争之激烈,远远超过现今的高考。

各省乡试和会试的考题,由主考官拟定,殿试有时由皇帝亲自出题。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一般情况,会试合格者殿试都能成为进士,只是排名先后有差异。

殿试前三甲状元、榜眼和探花由此产生。所谓“连中三元”,就是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

清代考试喜报,相当于现在的录取通知书

明朝秀才中举的比例多为30:1比一,中举率约为3.3%。举人中进士的比例,多为20:1,录取率约为5%。可见金榜题名之难了。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非常难得,如在宋代,40万考生中才能出一个状元。自隋至清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史上,状元也不过600多人,而洛阳出过7个状元。其中第一个状元,是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状元贾至。

贾至是洛阳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

贾至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此前,科举考试已经进行多年,他所仰慕的状元郎也已产生了18名,著名诗人王维早他4年中了状元。

贾至的父亲名曾,在唐睿宗执政期间担任吏部员外郎,后被提拔为中书舍人,起草诏令,参与机密事务。唐玄宗登基后,贾曾拜中书舍人,起草文件,倚马可待,每为玄宗所激赏。

贾至自幼沉稳机敏,喜读经史,尤擅长自学,往往无师自通,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贾至参加乙亥科举考试,一举摘得状元桂冠,一时轰动洛阳,享誉东都。

贾至性情耿直,不擅变通,一生了无趣闻,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去世,享年55岁,留下诗文30余卷。

昭明文选

历史上唯一的驸马状元是洛阳人郑颢

戏曲中出现的“中状元、选驸马”,史实上也不多见。查遍《中国科举史》,600多名状元当中,真正的驸马状元仅有一个,就是我们洛阳人!

此人就是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的状元郎郑颢。郑颢原为荥阳人,后来落户孟津。其生年不详,出自名门。当时,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为“四大望族”。

郑颢考取状元时才25岁,他夺魁之后没有通过正常渠道入仕。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唐宣宗李忱为他最喜欢的女儿万寿公主(宣宗共有11个女儿)选女婿,让大臣白敏中负责此事。白敏中向宣宗推荐郑颢,郑颢却不买账。

郑颢已与一个姓卢的女子有婚约,当时去楚州(今江苏淮安)迎娶当地美女卢氏,已经走到郑州,宣宗急令白敏中将其追回。宣宗为郑颢和公主完婚后,拜他为驸马都尉。郑颢怀念卢氏女,深恨白敏中,后来常在宣宗面前告白敏中的状。

郑颢后来历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检校礼部尚书,又任河南尹,40多岁时去世。

洛阳最默默无闻的状元——于珪

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洛阳还出过一个状元于珪。他祖籍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后徙居洛阳,遂称河南人,生卒年不详。于珪入仕后官职不显,事迹不详,名不扬而终,略去不谈。

大梁书院考生魏醇试卷

“父子状元”——安德裕和安守亮

到了北宋,洛阳接连出了3名状元。第一个是安德裕,他是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的状元。过了3年,他的儿子安守亮当了状元。又过了5年,偃师的吕蒙正考上了状元。

“父子双状元”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安德裕的父亲安重荣,是后晋成德军节度使,举兵反叛后败亡。安德裕被将官秦习收养,改姓秦。他从小喜爱笔墨纸砚,见到文字就诵读,少年有志,通晓文史,尤精于《礼记》、《左传》、《汉书》。后来秦习死了,秦家让安德裕继承家产,他推辞道:“这些家产,与我何干?大丈夫应自己建功立业,求取功名,岂能觊觎他人财富?”

后来安德裕改回本姓,中状元后历任归州军事推官、大理寺丞等职,著《军记》、《图经》3卷,受到宋太宗的嘉奖。他性情耿直且自负,喜欢奖掖后辈,文学家王禹偁、状元孙何,都得到过他的关心与帮助。可是他爱喝酒,常为时人所指责,所以官位不显,63岁时去世。

他的儿子安守亮,自小聪明过人,各级考试都难不住他,在他父亲考中状元后的第三年也中了状元。当时的洛阳人很自豪,纷纷建议为他们修建“父子双状元”牌坊,被两人婉言谢绝了。

吕蒙正“寒窑”

“寒窑状元”——吕蒙正

吕蒙正,北宋洛阳人,如今的伊滨区佃庄镇相公庄村,据传就是这位名臣的故里。

吕蒙正幼时,其父宠爱小妾,将他和母亲赶出家门,不管不问。母子二人流落到相公庄,在一座废弃的砖窑里栖身,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吕蒙正考中状元,是年三十三岁。寒窑中走出的吕蒙正,从此走上显赫的仕途。

吕蒙正为宋初名相,《宋史》中称其“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

相公庄村东边的“吕蒙正故里”碑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61岁的吕蒙正辞官回洛。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吕蒙正在洛阳去世,享年67岁。(策划:马佳佳 图片来源:洛阳网、洛阳晚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