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文官,上从大学士、六部尚书到地方的督抚及州县官,都有一套非常有趣的别称。在影视剧中,我们通常会见到百姓称呼当官的为“老爷”,也有称呼为“大人”的,那么这些文官的别称和同僚之间的称呼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通常情况下,府、道(四品)以上的官员,被称为大人,而州县官一般被称为大老爷,这些都是最通行的敬称。而中央官员最通行的称呼是京堂,尚书与侍郎统称部堂或堂官,下级京官则统称为部曹或司官。
下级官员参见上级官员,一般称呼大人,而自称卑职。不过,若是布政使、按察使参见督抚,则自称司里,道台对督抚自称职道。如果是地方士绅参见官员,则要称呼府、道以上官员为老公祖、太公祖,称州县官为老父台。
总之,对于官员都要显示出特别的尊敬,而除去这些一般的称谓,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敬意或是亲密关系,还针对不同的职务有着不同的别称,并且有些还相当复杂。
例如,对于大学士称为中堂,这是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常听到的称谓,作为内阁的主政者,有这样的别称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六部尚书的别称就难免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吏部尚书称为天官或冢宰,户部尚书称为大司徒或大司农,礼部尚书称为大宗伯,兵部尚书称为大司马,刑部尚书称为大司寇,工部尚书称为大司空。这些名称的来源都相当古朴,基本都来自《周礼》,是沿袭古代中国官员的叫法。
关于六部的别称,晚清时担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时人就根据大司农这一别称,将其与老对手大学士李鸿章的官名与籍贯巧妙地组成了一副对联:宰相合肥天下廋,司农常熟世间荒。用典准确、对仗工整而又讽刺辛辣,令人拍案叫绝。
而与之类似的一副对联,则是道光年间的大学士曹振镛与太子太师董诰,被称为“庸庸碌碌曹丞相,哭哭啼啼董太师”,两人姓名与官名的组合,恰好让人想起《三国演义》中的曹丞相与董太师董卓。
其他官员的别称,大多是基于同样的规律,用该官职的古代名称或是古代与之职权类似的官职来称呼。例如,御史台被称为宪台,因此左都御史就又称为总宪,左副都御史称为副宪。通政司负责的是传递内外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在唐朝时负责这一职责的被称为银台,因而银台也就成为通政使的别称。
不过,历代官职中,只有宰相和大将军,在历代都是重臣,其他的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比如尚书和侍郎,在汉朝是闲散官,从唐朝开始则有了很高的地位,在明清两代则地位尊荣。而中书舍人在六朝时可以与宰相相提并论,到了清朝只是内阁的七品小官。
唐、宋、元的大学士都不过五品,清朝的大学士则和太师、太傅、太保同属正一品。更有趣的是,有些官名后来被用于称呼某些职业,比如理发匠悲被称为待诏,工匠被称为司务,当铺伙计被称为朝奉。
除了这种用古代官名来作为敬称的方式,“台”则是对道以上官员的普遍称谓。总督称制台,巡抚称抚台,河道总督称河台,漕运总督称漕台,布政使称藩台,按察使称臬台,学政称学台,道员称道台。
而督抚以下级别的官员,也可以称为“司”,例如藩台与臬台又被称为藩司、臬司或是东司、西司,盐运使称为盐司。
另外,由于总督、巡抚都兼管军事,所以又称为制军、抚军;而因为其分别具有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兵部侍郎和右副都御史的虚衔,所以也被称为部堂、督宪与部院、抚宪。还有,因为汉代太守厅堂墙壁为黄色,出行以五匹马拉车,所以知府又被称为黄堂、五马。
总得来说,官员的这些敬称可谓五花八门,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该如何运用,对于现代人而言,还真是一门难懂的学问。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