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记典故,会侃三国

熟记典故,会侃三国

首页战争策略东方三国更新时间:2024-07-22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典故,以下是其中一些:

画饼充饥

“画饼充饥”原意是画个饼来解除饥饿,后来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惠,也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魏志·卢毓传》,讲的是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的人,他是前太尉卢植的幼子。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明帝很赏识他,想提拔他为侍中。但卢毓为人谦虚,就拒绝了魏明帝的好意。魏明帝为了让卢毓能够接受这个职位,就为他画了一张饼,说:“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意思是说,选拔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饼,是不能吃的。卢毓明白了魏明帝的意思,最终接受了这个职位。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者用不切实际的东西来充饥,强调了空想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解决问题。

刮目相看

“刮目相看”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原本是一个文盲,不识字,也不喜欢读书。孙权多次劝他多读书,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务繁忙,没有时间。孙权便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

后来,鲁肃经过吕蒙驻地,与吕蒙讨论军国大事。鲁肃发现吕蒙的谈吐与以往大不相同,非常惊讶地说:“以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刮目相看”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经过学习或努力后,能力或表现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人对他刮目相看。这个典故也表达了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表现进步和变化的经典之一。

三英战吕布

“三英战吕布”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情节,出自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故事背景为曹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上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艺术形象中,吕布多被塑造成勇武的猛将,而“三英战吕布”则是突显吕布勇武的故事之一。

七步成诗

“七步成诗”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该典故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在七步之内写成的《七步诗》。

相传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萁豆相煎”来比喻手足相残,曹丕听后觉得十分惭愧。

舌战群儒

“舌战群儒”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故事讲述的是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在与东吴诸多谋士的辩论中表现得从容不迫,对答如流,最终令东吴谋士们无言以对。

在这个典故中,诸葛亮面对东吴诸多谋士的责难,凭借着自己的卓越才智和口才,逐一反驳了他们的观点,表现出了非凡的辩论才能和深厚的学识底蕴,最终说服了孙权,促成了孙刘联盟,共同抗击曹操。这个典故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表现口才和智慧的经典之一。

桃园结义

“桃园结义”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和他的两位结拜兄弟关羽、张飞的故事。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故事讲述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张飞家的桃园里结为兄弟,他们焚香礼拜,宣誓结盟,约定共同实现人生理想,互相扶持,不离不弃。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结拜兄弟,相互扶持,共同奋斗的精神。

桃园结义是中国文化中兄弟情义的典范之一,也被视为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的象征之一。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刘备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急需一位有才能的军师。他听说诸葛亮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于是三次前往诸葛亮的住所隆中,希望能够邀请他出山相助。

前两次拜访时,诸葛亮都不在家,刘备只得留下书信表达自己的诚意。第三次拜访时,诸葛亮终于在家,但他正在睡觉。刘备为了不打扰诸葛亮的休息,一直在门外等待,直到诸葛亮醒来。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最终答应出山相助,成为了刘备的军师。

“三顾茅庐”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诚恳地邀请别人帮助自己,或者形容一个人非常有耐心、有恒心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这个典故也表达了尊重人才、虚心请教的重要性,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表现谦虚、诚恳和尊重的经典之一。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故事,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当时,诸葛亮被周瑜所迫,需要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在雾天派遣草船前往曹操的水军营地,借助雾天的掩护,让曹军误以为是敌军来袭,纷纷射箭还击。草船上的草人身上插满了箭,诸葛亮顺利完成了任务。

“草船借箭”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运用智谋和策略,巧妙地借助外力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个典故也表达了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表现智慧和策略的经典之一。

火烧赤壁

“火烧赤壁”是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联军对抗曹操的一场著名战役,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当时,曹操率领大量军队南下,企图统一中国。蜀汉和东吴联军在赤壁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东吴将领周瑜和诸葛亮合作,利用火攻的战术,点燃了曹操的船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火烧赤壁”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运用智谋和策略,巧妙地借助外力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个典故也表达了团结协作、策略谋划的重要性,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表现智慧和策略的经典之一。

空城计

“空城计”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故事,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当时,诸葛亮派兵攻打魏军,却因为误用了马谡而失去了街亭这个战略要地。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并派人去城门口打扫道路,自己端坐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见此情形,恐怕城中有埋伏,于是退兵而去。

“空城计”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危急时刻,运用智谋和策略,巧妙地借助外力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个典故也表达了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表现智慧和策略的经典之一。

刮骨疗毒

“刮骨疗毒”是一个历史典故,最早出自《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在《三国演义》中也有相关描述。

这个典故讲述的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事。关羽水淹七军后,擒于禁,斩庞德,名声大震,但在攻打樊城时被曹仁弓弩手所伤,右臂中箭,经过检查发现,射中关羽的是一只毒箭,而且毒性已经深入骨髓。当时,华佗正好在附近游历,于是被请来为关羽疗伤。华佗建议采取刮骨疗毒的方法,即切开皮肉,用刀刮去骨头上的毒,再进行缝合。关羽同意了这个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面不改色地接受了手术。

“刮骨疗毒”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勇敢、坚强,能够忍受极大的痛苦和困难。这个典故也表达了勇敢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表现勇敢和坚强的经典之一。

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

“木牛流马”分为木牛和流马,是两种不同的运输工具。木牛是一种四轮车,能够运载大量的粮食和物资,适合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流马则是一种独轮车,适合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

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诸葛亮在北伐时,由于山路崎岖,运输粮食和物资非常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以帮助军队运输粮食和物资。这些运输工具的设计非常巧妙,可以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而且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和物力。

“木牛流马”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高超的智慧和创造力,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这个典故也表达了创新和发明的重要性,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表现智慧和创造力的经典之一。

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是一个历史典故,最早出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

这个典故讲述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七擒七放的故事。当时,孟获造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往征讨。在战争中,诸葛亮采用了心理战术,多次擒获孟获,但每次都将他放回,以争取他的信任和合作。最终,孟获被诸葛亮的诚意所感动,决定投降,并表示愿意永远效忠蜀汉。

“七擒孟获”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高超的智慧和策略,能够巧妙地解决复杂的问题。这个典故也表达了真诚和宽容的重要性,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表现智慧和策略的经典之一。

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这个成语的典故与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有关。刘禅是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在即位后不久就投降了魏国。在魏国的宫廷中,司马昭宴请刘禅和他的大臣们,并故意安排了蜀国的歌舞表演。刘禅看到这些熟悉的歌舞,感到非常高兴,竟然忘记了自己已经亡国,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话。

“乐不思蜀”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快乐得不想回到原来的地方,或者形容一个人沉溺于安乐之中,不思进取。这个成语也表达了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危害,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表现警示和告诫的经典之一。

赔了夫人又折兵

“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一个出自《三国演义》的典故,常用来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典故的背景是,东汉末年孙权想取回荆州,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诸葛亮识破周瑜的计谋,安排赵云陪伴刘备前往江东,先拜会周瑜的岳父乔玄,乔玄将刘备、赵云二人引荐给吴国太。吴国太在甘露寺见刘备一表人才,就真的将女儿孙尚香嫁给了刘备。孙权和周瑜被人嘲笑“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处理事情时,由于计划不周或盲目行动而导致损失惨重。这个典故也表达了策略和智慧的重要性,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表现失败和损失的经典之一。

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是一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假谲》,原意是指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用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典故的背景是,三国时期曹操带兵行军,士兵们找不到水源,都非常口渴。曹操就骗他们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了,嘴里都流出了口水,暂时缓解了口渴。曹操利用这个办法,带领军队走出了荒原。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无法得到满足时,用空想来安慰自己。这个典故也表达了一种在困境中寻求希望和安慰的心态,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表现乐观和坚韧的经典之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