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新声:“戏窝子”唱响“文化保定”

老调新声:“戏窝子”唱响“文化保定”

首页角色扮演龙庭传奇更新时间:2024-05-11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

河北梆子《龙凤呈祥》在保定关汉卿大剧院演出

2020年底,保定市淮军公所旧址的文物建筑修缮进入尾声。这组清末建筑群由李鸿章主持修建,历经百余年风雨,其中修缮难度最高、工程最浩大的部分,就是雕花繁复的大戏楼。

清朝光绪年间,这座戏楼的台上,曾“出将入相”过京城的戏曲名角,为台下李鸿章等淮系要人经常连演数天大戏。清末学人、保定莲池书院院长吴汝纶在戏楼抱柱上题过一联:“高节变风云,坐客欷歔,击筑欲邀燕市饮;遗芳在兰菊,礼魂容与,传葩疑唱楚人*。”

修缮过的淮军公所大戏楼,在开放后显然会有全新的命运。但这段历史往事,则钩沉出保定戏曲文化深厚积淀的冰山一角。实际上,不仅近代的戏曲名家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余叔岩、杨小楼、白牡丹、小翠花等都在保定演出过,元杂剧大家关汉卿、王实甫更是保定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

戏曲种类多、剧团多、名角多、票友多,保定是北方著名的“戏曲之乡”“戏窝子”。不过,戏曲演出市场萎缩、创作者收入少、传承难,是传统戏曲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在保定这座“戏窝子”,也并不例外。

近年来,保定正在力推城市转型,打造“文化保定”,而戏曲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

在当代,戏曲文化到底能为一座城市带来什么?保定作为一座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正在转型中的城市,又能为本地的戏曲文化做些什么?

老调不老

“保定是北方昆曲的发祥地。戏曲种类上来说,河北梆子、保定老调、评剧、京剧……都在这里广为流传。”北方昆剧院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方彤彤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保定人戏称,他们历史上第一位广为人知的音乐家,是战国时为刺客荆轲击筑而歌的高渐离,而高渐离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地方就在保定,这说明自古以来保定人就喜欢用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忠义豪侠的性格。

“怀正气,坦荡荡步上龙庭,保忠良扶大宋,除奸党扫谗佞。”这是保定老调传统剧目《忠烈千秋》的唱段。在保定市徐水区梁家营村文化中心大舞台,天气虽然寒冷,台上的“佘太君”唱得铿锵有力,而台下村民们或站或坐,看得痴迷。

“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扎根民间的保定老调是仅次于河北梆子的河北第二大剧种,源于白洋淀一带的民歌俗曲河西调,唱腔质朴激越,叙述性较强,雄浑宽厚、粗犷高亢,尤擅表现燕赵大地忠臣良将的传奇故事,已传承了300多年。2008年,保定老调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虽然在保定乡土广受欢迎,但是保定老调也一度面临着剧团经费紧张、人才断档的危机。2017年时,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可登台演出者40人,其中最年轻的已过40岁。为了培养接班人,该团于2016年新招进年轻学员22人,管吃管住,发放生活补贴,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团长刘金萍对《瞭望东方周刊》回忆,师父王贯英作为著名的老调表演艺术家,临终住院期间,还在教导弟子们“要团结刻苦,齐心协力将老调发展下去”。

要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生,仅凭戏曲行业里艺术家们的坚守是不够的。

2018年底,保定市文广旅局正式挂牌后,当地政府加大了对戏曲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2020年,保定市提出“加快建设新时代的创新保定、智造保定、山水保定、人才保定、文化保定”等“五个保定”的规划,推动城市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其中,“文化保定”建设,被视为产业转型的新趋势和城市转型的新方向,而发展戏曲文化也成为打造“文化保定”的重要一环。

戏曲文化在保定民间并不缺乏拥趸,近年来,保定每年开展的文艺惠民演出活动场次都在2500场左右。如今,老调剧团拥有演出剧目30余部,每年在城市乡村演出300多场;现有演职员50余人,其中国家一级演员4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名。2019年,剧团又培养新学员20名。

保定老调《忠烈千秋》在徐水区梁家营村文化中心大舞台演出

激活“戏窝子”

保定市河北梆子一团团长刘麦穗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如今,只要有好项目,国家、省、市都有资金支持。“没有了朝不保夕的后顾之忧,大家的创作*非常强烈,都希望把更多的、保定特有的历史和文化挖掘出来,推向戏曲舞台。”

为挖掘、传承、创新地方戏曲文化,保定市举办了“关汉卿惠民展演季”“关汉卿艺术节”等活动,通过文化惠民工作培养市民文化消费的理念。近两年来,保定市文广旅局通过规划指导,以丰富的赛事展演和创新鼓励举措,推进专业剧团和民间剧团形成了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差异化发展、良性竞争的局面。

例如,在保定,本土剧团、本土最优秀的剧目可以登上保定市关汉卿大剧院的舞台展演。

关汉卿大剧院是保定市重要的公共文化场馆之一。2019年,在各场馆现有条件满足验收条件的基础上,保定市投资1.2亿元,通过盘活整合现有资源,启动了保定市本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四馆”改建提升项目,着力打造以关汉卿大剧院、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市美术馆为核心的文旅综合体。

自2019年开放以来,关汉卿大剧院已经成为保定市的文化坐标,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过的,有国家京剧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哥伦比亚国家芭蕾舞团、意大利坎帕纳交响乐团,以及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二胡名家宋飞、扬琴名家张高翔、胡琴名家姜克美等国内顶尖艺术家。

对地方戏曲剧团来说,能登上这样的舞台,是宝贵的展示机会;而对保定市来说,关汉卿大剧院也是当地吸引优秀国内外院团与本土院团交流合作的平台。

保定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关汉卿大剧院托管方保利院线公司的资源优势,将高级别演出资源“引进来”,让本土院团有机会“走出去”,在交流中提升艺术水准,在保留和发展本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保定演艺市场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让本土诞生的作品有优质舞台,是保定激活“戏窝子”的重要做法。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呢?

目前,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经被保定市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文化和旅游项目同步规划、同步申报、同步立项、同步建设,从项目源头寻找文化演艺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点,此举扩充了以往单独依赖票友戏迷的地方戏曲票仓,盘活了产业生态。

例如,2020年6月,保定市以易水湖景区为试点,开展“文化进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使游客在游览美景的同时,也能近距离体验京绣唐卡、摆字龙灯、西河大鼓等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定老调新编现代戏《春到龙泉庄》演出现场

立足本土文化打造精品

擦亮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仅靠引入知名院团的精品剧目,或者吃传统剧目的“老本”是不够的,打造原创精品是重中之重——保定不仅要有戏,还得有好戏。

好戏要从本土文化、本土故事中来。保定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文脉上讲,唐尧文化、燕文化、古北岳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等,都是滋养本土文化创作、振兴戏曲艺术的源泉。

保定市艺术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对《瞭望东方周刊》介绍,2020年10月,本土原创剧目保定老调新编历史剧《燕赵风骨关汉卿》在关汉卿大剧院成功首演。这部新剧目融合采用北方昆曲、京剧、河北梆子等音乐元素,实现多剧种、唱腔的融会贯通,是保定近年来立足本土文化创新打造的优秀作品,剧本入选2018年河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获第十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剧本奖,并通过了2020年国家艺术基金复评。

除了名人典故、城市人文之外,保定的戏曲艺术也尝试通过讲述现代故事来突出本土特色。例如,以脱贫攻坚为故事题材的保定老调现代戏《春到龙泉庄》,以保定市阜平县决战脱贫攻坚为背景,讲述驻村扶贫干部帮扶贫困村改变面貌的真实故事,是保定老调排演现代戏的全新艺术突破。

2019年以来,以促进城市文化繁荣为目标,保定全力推进艺术精品创演,先后有河北梆子《燕赵风骨杨继盛》、快板书《狼牙山五勇士颂》、保定老调《燕赵风骨关汉卿》《春到龙泉庄》、话剧《寻路》、音乐儿童剧《天天历险记》等10多部作品获国家艺术基金、河北省优秀舞台剧目专项支持,多个剧目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的文艺创新一定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担负起新使命,坚持文化自信,不断推出精品,在创新求变中激发活力。”保定市文广旅局负责人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来源: 新华社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