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列岛上被确认过的人类历史,大约可追溯到3万年至10万年前。
随后经历了绳纹时代、弥生时代、邪马台国、及首个统一政权大和国时代。
一、日本神话
日本神话是日本人对自然界、人类世界的种种现象以及大和王权的起源的神格化,其起源可追溯到绳文时代。
后来由于中国文字的传入,各氏族便借由汉字,将神话、传说等故事记载下来。
至公元8世纪,由于已确立了律令国家的基础,日本天皇遂下令编纂《古事记》(公元712年成书)、《日本书纪》(公元720年成书)等书籍,以统合各氏族的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反映了当时日本人的生活,和他们的宇宙观、生死观、宗教观等的多种思维方式。大多数学者认为日本神话的文书系统以及组织形式都深受中国和印度的影响,这与中国的儒教与印度的佛教传入有关,另外,统治阶级选择将中国的道教思想及印度的佛教融和进日本的神话中是出于政治利益考虑的。
公元5世纪后,佛教传入日本,一部分皈依佛教的大臣与坚守传统神道的大臣以各自的信仰为幌子作权力的争斗。
日本神话由于经过天武天皇下令以编纂史书的态度将民间传说系统化,所以跟片段性的中国神话有所不同。
编者将各个神话故事连结起来,因此较具连贯性。
据《古事记》上卷所载,开天辟地后紧接着便是众神的诞生。
首先是高天原(天堂)里化生了造化三神,即天之御中主神、高御产巢日神、神产巢日神。再其次是中空里又诞生了宇摩志阿斯诃[hē]备比古迟神(或称美苇芽彦知神)及天之常立神,这五尊神被称为别天津神,皆是未结婚、抽象无性别的独神,且是不管世事,神体形成后即隐居的隐身之神。
天之御中主神位于天庭中央,主宰万物,别天津神出现“三”、“五”等数字,则隐含中国“三皇五帝”的寓意。
然而,高天原的这些创世之神虽极尊贵,除了伊耶那岐及伊耶那美两神之外,其他诸神几乎很少再出现于后来的故事里。
这五尊别天津神代表自然,非常抽象而没有性别,而第二代神祇的伊耶那岐及伊耶那美则开始出现性别。
对于世界的创造,日本神话的描述比较独特,因为在其他国家的神话中,世界通常是由一男性神创造,但在日本神话中,世界由男性神伊耶那岐神与女性神伊耶那美神共同创造(岐、美是对男女的美称)。
而体现日本特色的神话传说大多带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其中主人公不是森林中常见的狸,就是海里的人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因幡[fān]之白兔。
二、绳纹时代:公元前4000年-前300年
绳纹时代指日本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以绳纹陶器的逐步使用为主要特征。
国际学术界公认,绳文时代始于公元前12000年,于公元前300年正式结束。
公元前3世纪前后,日本大部分地区进入弥生时代。
考古发掘表明,这一时期遗迹特别多,文化遗址遍及全国。
这是一个使用绳文式陶器的时代,包括绳文人的生活、制造磨制石器的技术、陶器的使用、狩猎采集经济的发展、定居的形成等内容。
2.1、上野原遗迹:
上野原遗迹,是位于日本鹿儿岛县雾岛市的一个绳文时代历史遗迹,在1997年的一个建筑工程中发现的竖穴式住居。
当地人在遗址中找到无数并未玻璃化的陶器和石器以及该遗址已被列为日本重要文化财产。
2002-2003年,日本将遗址及附近共36公顷的土地转为公园及展览中心,并命名为上野原縄文森林。
2.2、勾玉:
勾玉又称曲玉,呈逗号状,有首尾之分,首端宽而圆,有一钻孔,可系绳,尾端则尖而细。常见材质大多为翡翠、玛瑙、水晶、滑石等,偶见有陶土、青铜等其他材质制成的,早期的形状与今天有所不同。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无法解释勾玉形状的起源,目前学界主要有一下几种说法:
1、勾玉的原型是动物獠牙
2、勾玉象征着胎儿的形状,可能与生殖崇拜有关
3、勾玉象征着灵魂的形状,可能与巫蛊有关
4、勾玉象征着月亮的形状,可能与月亮崇拜有关
以目前的考古证据来看,勾玉在日本的起源最迟至少可追溯至绳文时代(约1000BC),当时,日本岛与中国没有文化交流,起源于春秋战国没有任何根据,而自其后的古坟时代(6世纪左右),勾玉逐渐开始已成为权势的象征之一。
在朝鲜半岛,曲玉在一些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考古遗址皆有发现,常见于支石墓作为陪葬,曲玉在当时是权力和名望的象征。
当地最著名的曲玉是三国时代新罗国王的金王冠、耳环、项链、腰带等镶着的曲玉,新罗、百济的君主都有以曲玉作为陪葬品。
2.3、绳文人:
绳文人,旧石器时代后,约1万6500年前的公元前145世纪到约3000年前的纪元前10世纪,绳文时代的文化大致分布在现在的日本北海道,本州岛,琉球群岛。
其名称绳文是指利用绳缠绕棒子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所加上的记号。
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等机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成功解读了日本古代绳文时期常染色体DNA的遗传信息,并认为现代本州和族继承了绳文文化居民10%DNA,绳文人祖先大约从3.8万年至1.8万年前从亚洲大陆来到日本,研究人员推断,绳文人由亚洲大陆几个不同形质人种组成混居过着狩猎采集生活。
三、初代天皇:神武天皇:公元前660你那1月1日
神武天皇,是神话中日本第一代天皇,天照大神后裔,最早在《古事记》中则名为神倭伊波礼毘[pí]古命。
较晚成书的《日本书纪》中的汉字译为神日本磐余彦尊,传说他建立最早的大和王权,为日本开国之祖与天皇之滥觞。
3.1、神武东征:公元前667年
神武东征,乃日本神话中,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自日向(今九州宫崎县)出发,向东征服大和的故事。
神武天皇,是日本神话中第一代天皇,天照大神后裔,最早在《古事记》中名为神倭伊波礼毘古命。
较晚成书的《日本书纪》中的汉字将其译为神日本磐余彦尊,传说他建立了最早的大和王权,为日本开国之祖和天皇之起源。
神武东征是讲述原居九州的势力向东迁徙至大和,建立大和王权的神话故事。
神话研究者三品彰英另指出,高句[jù]丽的建国神话也和这个故事相似。
至于这个神话的发源地,考究人士们产生了不同的考据见解。
四、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300年
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公元250年),陶器首次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现而得名,上承绳文时代,下启古坟时代。
因陶器的器型变化,可分前、中、后期。弥生文化是在绳纹文化的基础上,受到大陆(包括中国和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
它首先出现于九州北部并逐渐向东发展,到了后期基本上遍及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境。
弥生时代普遍有了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青铜器和铁器工具普及。
原始氏族公社发生极大变化,父权制取代了母权制。
与中国、朝鲜半岛交往频繁,深受大陆文化的影响。
4.1、生口
生口,是日本弥生时代一个社会阶级,有人说生口是绳文人俘虏或工匠。
最先提到生口的是后汉永初一年,倭国王帅升带160个生口献见。
笫二次是魏明帝景初2年,卑弥呼以男生口4人女生口6人献见。
最后一次是壹与时献给曹芳生口30人。
生口在邪马台国地位比奴婢高但比下户低,他们可能是工匠,魏志倭人传说生口可以让给持衰成功的人。
在文永之役后金方庆带回的日本俘虏也是生口。
4.2、登吕遗址
登吕遗址,是日本弥生时代的一处聚落和水田遗址。
位于静冈县静冈市骏河区。形成时间约于二世纪至三世纪之间。1952年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史迹保护。
4.3、弥生人:
弥生人,是指弥生时代来到日本列岛的移民团体,与绳文人在人类学上有明显区别。
弥生人又叫弥生时代的原始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3世纪中叶,因代表该时期文化特征的陶器,最初发现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所以称为弥生人。
日本本土大和人大多是弥生人的后裔,但也有和绳文人的混合体。
据估计,绳文人的祖先遗传常染色体DNA少于12%。
另一项研究估计,东京人的绳文人祖先约占10%。
大约在弥生时代的后半期,公元1世纪时,包括东海地方、北陆在内的西日本弥生人形成了广大的地域势力,在公元3世纪中期进入了古坟时代。
2019年,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研究团队最近的研究表明,日本人大多来自弥生人,弥生人基本上取代了当地的绳文人。
4.4、太占
太占,是古代日本(弥生时代)倭人的一种传统占卜仪式,把动物的肩胛骨放在火上,用裂纹形态判断吉凶。
用鹿的骨骼进行的占卜称为鹿占,现在东京都的武蔵[zàng]御岳神社和群马县的贯前神社仍偶有进行。
魏志倭人传也曾提及倭人此占卜吉凶的仪式。
4.5、吉野里遗址
吉野里遗址是日本弥生时代大规模环濠聚落的遗迹,位于佐贺县神埼郡吉野里町和神埼市的吉野里丘陵上,面积约50公顷。
遗址在1986年被发现,现在一部分属于国有的吉野里历史公园,其中的瞭望建物和双重壕沟等被认为是注重防御的日本城郭起源。
根据20世纪由陶瓷纹路推定出来的弥生时代年表显示,吉野里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前3世纪至3世纪。
然而,最近利用碳测年等绝对计算法的研究发现,吉野里遗址仅追溯至公元前400年左右。遗址有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与江南有关系,说明弥生时代与吴越人有关,有人说这里与邪马台有关。
4.6、铜铎
铜铎,是日本弥生时代特有祭祀礼器,由青铜铸成,上面多数有鹿,鸟的图像,历史学者说铜铎是祈祷与禳灾用的。
日本一位法学家说铜铎由崇拜熊的马韩人带来。在九州北部最多出土。在高句丽慈江道也有出土。
五、崇神天皇:公元前97年-前30年
崇神天皇,日本第十代天皇,其在《日本书纪》中被称作御间城入彦五十琼殖尊,在《古事记》里则名为作御真木入日子印惠命。
目前考古上最早可考的天皇,也有人认为他才是大和王权的创建者。
六、邪马台国:100年-300年
邪马台国,是《三国志》中《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倭人条记载的倭女王国名。
具体起始时间不详,而且关于邪马台国的所在地,传统上有畿[jī]内说与九州说,但因史料限制,尚无定论。
《魏志》记载,2世纪末日本有许多小国分立,邪马台国是统治这些小国的强大国家。
女王卑弥呼统率周围的奴国和伊都国等许多小国,数次向魏国朝贡。
女王死后,统治力量为之动摇,后立同族的台与为王,力图复兴。
6.1、九州王朝说
九州王朝说,系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古田武彦提出的一个假说:在奈良地方的大和朝廷兴起的同时,在北九州地区还存在一个与之对立的国家,即通称的倭国。
这个倭国很可能就是最早与中国建交日本列岛上的国家,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它就是邪马台国。
在古田武彦的假说中,从1世纪到7世纪代表日本的是倭王朝,即邪马台王朝,其都城在大宰府。
田武彦认为,倭国也可称为邪马台国,是九州王朝的前身。
从与汉朝通交存续到7世纪,并顺利通过了大和王权的打压,但在663年(天智3年)白江口之战中失败而灭亡。
该学说认为倭五王即九州王朝上的君主。
二战后在长沼贤海的帮助下,逐渐实现学说的体系化。
但其他九州王朝论述者也提出不同的九州王朝情节,甚至出现了自相矛盾的说法。
6.2、倭国大乱:
倭国大乱,是指弥生时代后期,倭国各地的内战,一直到卑弥呼被立为邪马台国女王才结束。
中国书籍记载:
《三国志·魏书卷30·东夷传·倭人》(《魏志倭人传》):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住七八十年,倭国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年已长大,无夫婿。
《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第75》:桓,灵闲。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弥呼,年长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众,于是共立为王。
七、汉倭奴国王金印:57年
汉倭奴国王金印,是一件文物,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
天明四年(1784),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金印。
金印出土后辗转百年,直至1979年,一个家族的后人把它捐献给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八、卑弥呼
卑弥呼,古代日本邪马台国的女王。在《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有关于她的记载。
关于她的真实身份一直众说纷纭,卑弥呼是个极具神秘色彩的古代女性统治者,亦是日本古代宗教鬼道教的发源者。
她是在《三国志》所载和曹魏往来甚密的倭女王,能使鬼道(方术),以妖惑众,年长不嫁。
汉桓、灵年间,倭国大乱,母系社会男主虽有汉绶金印不能服众,因而造成倭国之乱,而卑弥呼以鬼道平定内乱登上王位,时年17岁。
卑弥呼不参与政事,有弟弟辅佐治理国家。
女王居住深宫,仅由一男子出入供奉饮食,有侍婢千人常在其左右。弥生时代日本列岛大小诸候国30多个,卑弥呼女王为了巩固邪马台政权,花费巨大代价交接曹魏,明帝曹叡[ruì]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授其金印。
卑弥呼在位七十多年,于九十多岁高龄去世。卑弥呼死后大作冢,四周长百余步,殉葬奴婢百人。
8.1、台与
台与,《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继承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之位的女性。
卑弥呼死后有人更立男王,由于国中有人不服,死了千人,遂复立台与。
8.2、鬼道
鬼道,是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统治国家的宗教。
《三国志·魏书·东夷倭人传》有记述:“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住七八十年,倭国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年已长大,无夫婿,有男弟佐治国。自为王以来,少有见者,以婢千人自侍,唯有男子一人给饮食,传辞出入。居处宫室楼观,城栅严设,常有人持兵守卫。”
九、渡来人:公元200-公元700年
渡来人,广义而言是古倭国(日本的旧称)对朝鲜、中国、越南等亚洲大陆海外移民的称号,约4~7世纪从外地迁移到倭国的人口被考古学者称为“渡来人”,不过主要仍是代称由东亚迁徙而来的移民,主要来自黄河流域、山东半岛、扬子江流域、朝鲜半岛等地,渡来人通常是因国内战争频繁或随文化交流传播而移居日本,这些拥有高度文明的渡来人传入诸如农耕技术、土木建筑技术,以及烧制陶器、锻铁、纺织等农业文明。
这些人喜欢自称是秦始皇或汉高祖后人。
渡来人也有两种,一种是秦汉渡来人、一种是新来才伎。
他们多数是汉人,在乐浪郡与带方郡被高句丽攻陷后被逼移民百济、日本。
日本弥生时代稻作文化传入日本,虽然日本绳文时代后期就有稻作,不过真正开始普及,要到公元前3世纪以后才迅速在日本列岛传播开来,位于北九州福冈的板付遗迹即弥生时代早期稻作的遗迹。
古坟时代大和政权与朝鲜半岛国家交流频繁,公元552年,百济圣王派遣使者至大和朝廷,带来了佛像与佛教典籍,佛教文化也随之传入日本,佛教传入日本后,成为日本主要宗教之一,也成为现今日本文化的一环。
大和朝廷让这些渡来人居住在近畿[jī]地区,渡来人所带来的文明大大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形态,后来进入飞鸟时代后许多日本王族公卿皆笃信佛教,如圣德太子和苏我马子等,并致力于推展佛教。
百济人去日本的原因是日本向百济索取工匠与五经博士与逃避高句丽。
白江口之战后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和高句丽被唐新联合军所攻灭,许多百济遗民逃往日本,并接受大和朝廷的保护,百济王族子孙在日本传百济王统。
十、神功皇后:200-269年
神功皇后,日本古坟时代的皇族,日本历史上第14代天皇仲哀天皇的皇后、第15代天皇应神天皇的生母,原名不可考,其谥号在《日本书纪》中被称作气长足姬尊。
《古事记》里则记为息长带姬命。
她是彦坐王的四世孙女,父亲息长宿祢王是开化天皇的玄孙,母亲葛城高额媛则是新罗王子天日枪的后裔。
传说她在仲哀天皇去世后曾长期摄理朝政,为日本史上首位女性君主,在明治时代之前大多把她作为第15代天皇或准天皇。
她三度出征朝鲜半岛也开日本海外拓土之先例,但事多不确。
太安万侣(《古事记》的作者)将她与邪马台国的卑弥呼女王相联系,有穿凿附会之嫌疑。
日本在二战后掀起疑古浪潮,神功皇后是否确有其人在史学界存在很大争议,现今多倾向于否定她的存在。
她是一位介于神话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的人物。
10.1、七支刀
七支刀,日本奈良县天理市石上神宫附近出土的铁剑。
据说是《日本书纪》神功皇后五十二年条所记载的七支刀。
七支刀全长约75厘米,刀身两侧各交错伸出三把双刃枝刀,非实用品。
刀身两面有60多个字的金嵌铭文,叙述百济王命人制造七支刀进贡给日本的经过,是探讨东亚各国关系的宝贵史料。
刀身所刻铭文如下:
表:泰和四年五月十六日丙午正阳造百炼磨七支刀出辟百兵宜供供侯王永年大吉祥。
里:先世以来末有此刀百济王世。
子:奇生圣音故为倭王旨造传示后世。
关于铭文的解释尚无定论,有369年百济王为倭王制造的百济上献品说、百济王对倭王的下赐品说、东晋通过百济王下赐倭王说以及5世纪后半叶的百济刀之说等等,但都严厉地批判把《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中关于上贡倭王的记载与铭文直接联系起来的传统说法。
七支刀是日本的国宝。
十一、大和时代:250-710年
大和国,又称为大倭国、倭国、大养徳、大倭等,是日本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存在于公元4世纪到公元7世纪,兴起于日本本州中部奈良地区。
大和国形成初期,以近畿大和地方为中心,君主被称为大王。
645年日本大化改新后,确立天皇统治制度,日本进入封建时代,大和时期结束。
在考古学上,这段时期被称为古坟时代。
十二、古坟时代
古坟时代,为日本历史的一个阶段,日本继弥生时代之后的时代,公元300年开始,迄于公元600年,因当时统治者大量营建“古坟”而得名。
古坟的分布基本上遍及日本本州岛南部,以奈良、大阪为主,北海道则未发现。
此一时期的坟墓为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沟,“前方后圆”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坟的周遭围绕着中空的黏土塑像,这些筒状土制人偶有可能是殉葬用,称之“埴轮”。
建筑这些坟墓须花费大量财力,只有少数的统治阶级能够负担,目前发现有七十一座,以钥匙孔形的古坟最常见,大阪的大山冢,又名“仁德天皇陵”据悉为全世界最大的古坟。
古坟里通常有许多铜镜、珠宝等陪葬品,到了后期还有兵器和铠甲。
古坟时代又分前、中、后三期,其巧同日本国家开始统一、大和朝廷昌盛,最后走向衰亡这一过程一致。
自8世纪初开始,火葬流行,古坟逐渐式微,并开启了佛教建筑的时代。
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也于此时相继编成,从而进入日本的历史时代。
古坟时代中后期,因有大量马匹骨骼出土,故有骑马民族征服论,提出大和国后期的国王(继体天皇)是朝鲜人,但日本历史有相反的说法,是神功皇后征新罗生下应神天皇,即是神道教中的八幡[fān]。
12.1、埴[zhí]轮
埴轮,日本古坟顶部和坟丘四周排列的素陶器的总称。
分为圆筒形埴轮和形象埴轮。
在日本各地的古坟均有分布。
12.2、百舌鸟古坟群:4世纪末到6世纪后半叶
百舌鸟古墓群,四世纪末至五世纪末期间,在大阪筑造的古坟群,该古墓群位于堺市西北部,东西、南北各约4km的范围内,古墓群由仁德天皇陵、应神天皇陵等49座古坟组成,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故事。
百舌鸟古墓群和其他古坟群一样,这一时期的坟墓为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沟,其中,以“前方后圆”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在古坟的周遭还围绕着许多中空的黏土塑像,这些筒状土制人偶可能是当时殉葬用的,称之“埴轮”。
在当时,建筑这些坟墓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所以只有少数的统治阶级能够负担,目前发现的古坟群有七十一座,其中,以钥匙孔形的古坟最常见。
古坟里通常有许多铜镜、珠宝等物品,到了后期,古坟里还有兵器和盔甲。
从八世纪初,火葬开始流行,古坟逐渐式微,并开启了佛教建筑的时代。
2008年9月26日,在世界遗产的国内暂定名单内追加包含大仙陵古坟(仁德天皇陵)的百舌鸟古坟群、古市古坟群。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会议,会中通过百舌鸟、古市古坟群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12.3、古市古坟群:4世纪末到6世纪前半叶
古市古坟群,是位于日本大阪府羽曳野市及藤井寺市的古坟群,在从四世纪后半叶到六世纪前半叶的150年间,这里一共建造了130多座古坟,其中包括7座超过200米的前方后圆大型古坟。
古坟的分布基本上遍及本州岛南部,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为主,北海道则未曾发现。
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为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沟,其中,以“前方后圆”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在古坟的周遭还围绕着许多中空的黏土塑像,这些筒状土制人偶可能当时殉葬用的,称之“埴轮”。
在当时,建筑这些坟墓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所以只有少数的统治阶级能够负担,目前发现的古坟群有七十一座,其中,以钥匙孔形的古坟最常见。古坟里通常有许多铜镜、珠宝等物品。
到了后期,古坟里还有兵器和盔甲。
从八世纪初开始,火葬流行,古坟逐渐式微,并开启了佛教建筑的时代。
2008年9月26日,在世界遗产的国内暂定名单内追加包含大仙陵古坟(仁德天皇陵)的百舌鸟古坟群、古市古坟群。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会议,会中通过将百舌鸟、古市古坟群正式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
十三、魏志倭人传:约成书于三世纪后半叶
《魏志倭人传》,是日本对于中国史书《三国志》中记载魏国历史的《魏书(通称《魏志》)·东夷传》中的倭人条的通称。
《魏志倭人传》为西晋的陈寿所作,是现存对于古代日本的情况最早的纪录(约成书于3世纪后半,280年~290年间)。
现存数种版本,以百衲本为最善本。
全文共1988字,描写了日本在大和王权建立以前(即弥生时代)的情况。
当时的倭(后来的日本)是由许多小国构成,文中记述了各小国的位置、各国的生活样式以及各国的官名等等资讯。
由于其对各小国位置的记述可以有多种解释方式,这就是现今对于邪马台国所在位置的争议起源。
总之该文详实记录了当时倭人的风俗习惯、倭国的动植物等资料,可说是现今研究弥生时代后期的古代日本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十四、大和王权:4-7世纪
大和王权,是4世纪至7世纪,以大和地区为中心,君临日本各地豪族联合之上的王权。又名倭国、大倭国,年代为4~7世纪,晚于邪马台国,大化改新后天皇执政,大和时期结束。
在考古学上称为古坟时代关于它的建立问题,由于邪马台国与大和王权继承上的关系,故在看法上大相径庭。
大和王权指的是,从4世纪开始在奈良地方(大和地区)兴起的政权。
但这一词并不意味着日本的起源,在日本历史有争议。
在奈良王权兴起的同时,日本列岛还大概存在数个乃至十数个权力中心,这是日本学术界所重视的问题,早期的ヤマト王権,并不一定是指大和王权。
在内乱过程中,彦太尊于6世纪初取得大君地位,是为继体天皇。
倭王权克服了6世纪前半期的继体、钦明朝的内乱,平定了筑紫君磐井的叛乱,从而确立氏姓制和部民制,脱离部族联合代表者的地位而建立强大的王权。
后来大王上升为具有宗教权威的天皇,在天皇之下形成官司制,从而开辟了走向律令国家的道路。
14.1、国造:
国造,日本古坟时代和飞鸟时代设置的地方官,由大和朝廷任命。
国造掌握著所辖地域的军事权和裁判权,实质上是该地方的真正支配者(相当于诸侯),拥有很大的权力。
大化改新之后,国造一职被废除,然而在一些地区仍旧保留着国造一职,但国造没有实际权力,成为专门主持祭祀的世袭虚职。
大和王权地方最小的行政单位是县,其长官是县主。
县之上是国,大和朝廷任命对王权忠诚度高的县主为国造,赐予臣、连、君、公、直等等的姓氏,以支配当地的县。
根据《隋书倭国传》记载,6世纪末至7世纪初倭国约有120个国造,每国下置10个稻置(县的酋长)。
国造的姓如下:
……
不同地区的国造,其主要职责也不同。
例如,东国的国造负责管理部民和屯仓,出云的国造负责祭祀神祇,纪伊的国造负责管理朝廷的外交。
由于国造在地方的势力很大,一些国造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
筑紫国造磐井控制着整个北九州地区,于527年至528年期间造反,封锁了倭国通往朝鲜半岛的海路,后被继体天皇镇压。
大化改新之后,国造的实际权力被剥夺,成为一个世袭的虚职,而实际统治令制国的权力则被郡司所接管。
虽然没有了政治权力,国造依旧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并主持着地方的祭祀活动,也有的国造同时兼任郡司一职。
然而,到了8世纪后半叶之后,国造一职就逐渐消失了,只有少数的国造,如出云国造、纪伊国造等依旧保留。
在9世纪著成的《先代旧事本纪》中,有一个专门记载国造的国造本纪,声称日本全国共有过135个国造。
然而,根据江户时代学者栗田宽的考证,该书是一部伪书,没有历史根据。
14.2、部民制
部民制,是日本大和国时期的奴隶制,产生于4世纪末,大化改新后被废除。
部是皇室和贵族占有的奴隶集体,一般冠以主人名、职业名,种类有田部、部曲、品部等。
大和国统治集团的奴隶人数众多,按分工分别编成不同的部,包括负弓矢以充警卫的韧负部,提供陶制品的土师部、陶部,充任宫廷杂务的膳部、豚养部、马饲部、锻冶部、弓削部,地方上提供水产的海部、看守山林的山部,在屯仓、田庄中耕作的田部、部曲等。
十五、高句丽与倭的战争:391-404年
高句丽与倭的战争,发生在4世纪末5世纪初。
此次战争高句丽击败倭国与百济联军,并使新罗、百济成为高句丽的藩属国。
391年,高句丽从海上击败百济。
396年高句丽好太王拿下百济众多城池后,直逼百济首都,百济王投降并成为高句丽的藩属,好太王随后挟百济王子和贵族为人质返国。
399年,百济与倭国同盟以对抗高句丽,并且联合入侵高句丽的藩属-新罗,新罗派特使到高句丽的平壤城请求高句丽好太王援助。由于新罗是高句丽的藩属国,好太王决定出兵援助。
400年,高句丽发兵5万援助新罗,高句丽的军队到达新罗首都之际,倭国即撤兵,入侵的倭军被高句丽围追到阿罗伽倻后投降。
404年,倭国再次袭击高句丽,最后被高句丽击败。
十六、倭五王进贡南朝
倭五王,是《晋书》、《宋书》等古代中国南朝史书中记载的倭国赞、珍、济、兴、武等五王。
据记载,倭五王在413年至478年间,至少有九次遣使南朝,奉献贡品。
王名则按中国习惯称呼,日本后来改用天皇称呼后又有了对应的天皇年号。
赞相当于应神或仁德、履中天皇,珍(也称弥)相当于反正或仁德天皇,济相当于允恭天皇,兴相当于安康天皇,武相当于雄略天皇。
他们朝贡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当时正处在兴盛时期的高句丽,扩大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
十七、大仙陵古坟:5世纪前期-中期
大仙陵古坟,全名是“百舌鸟耳原中陵”,位于今天日本堺市大仙町。
墓主实际身份不明,日本传统上将之比附为仁德天皇。
这座前方后圆的古坟异常地巨大,它前方朝南。
大仙陵古坟全长约486m,后圆部直径约249m,高度约35m,前方部分宽度约305m,高度约33m,由3层建成,是日本最大的陵寝,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前方后圆坟。
2014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将仁德天皇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18年10月15日,日本宫内厅宣布,将与大阪府堺市共同挖掘和调查日本最大的“大仙古坟”,仁德天皇陵。
下一篇整理一下日本的飞鸟时代,但是估计得几天之后了,现在忙着中国史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