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扬导读】世人都有永生的愿望,这是人类自古以来便有的憧憬。虽然人类不可能永生,但从远古开始,中国古代帝王和道家便开始探寻养生长寿之道。尤其中国的道家在延长生命长度和质量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黄帝求教广成子养生之道的神话传说,我们便可从中窥见一斑。
广成子是上古之人,精思养生之道,善于行气炼形,寿而不老。传说广成子活到1200岁后升仙。
黄帝听说广成子居住在崆洞山上,便派亲信上山去请。亲信回来禀告:“广成子十分傲慢,闭门不见。”黄帝大怒,下令将广成捉来,但转念一想,即使把他捉来,终究不得长生要诀,而且招致天下骂名,于己无益,于是改变了主意,自己亲驾崆洞山。
黄帝来到崆洞山,见这里层峦叠嶂,树木繁茂,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十分宜人,如世外仙境。广成子驾玄鹤拜见黄帝,黄帝和颜悦色地请他免礼,说:“敢问先生得道要诀?”
广成子正容道:“君王治天下,禽马不待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何足以语道?”
意思是,“你所治理的天下,候鸟不到迁徙的季节就飞走,草木还没黄就凋落了,我和你这样的人有什么好谈道呢? ”
广成子说毕,拂尘一扬,仙鹤凌空而起,隐入云霞之中。黄帝怅然若失,望望崆峒山,想想仙人的话,不由一阵心酸,泪水夺眶而出。
黄帝惭愧不已,默默移驾下山回宫。
从这以后,黄帝颁诏群臣进谏,并虚心采纳意见,体察民情,治理严明,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并播种百谷草木,物产丰美。一年后,黄帝又亲驾崆洞。当他来到广成子石室前,距离百步远,便膝行拜见广成子,请教养生之道。
广成子道:“人之身体,好比国家,胸肌好比宫室,肢体好比郊境,骨节好比百川,神好比君,血好比臣,气好比民。所以,善养寿者能够调理身体,好比明君能够治理国家。爱民安国,气盈全身;民弊国亡,气衰身谢。故防病于未病之先,防守于未败之日。因此,若求长生,须行仁义养德,薄滋味以养气,禁声色以养性,守清静以养道,无劳无形,洁身虚心,方可得道。”
黄帝谢别广成子,回朝广施仁义,礼贤下士,体恤百姓,而且弃其美味珍馐,专吃素食。然而,黄帝性格易躁,稍不顺心,便急躁发怒。虽然他听了广成子的话,尽量克制自己,但一旦遇事又急躁起来。而且抵挡不住美色的诱惑,常常为身边那些美人神魂颠倒,纵欲过度。因此,尽管黄帝的精神状态比以前好,但要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远远不够。
这天,黄帝又上山来,求教广成子。广成子道:“不能静心,谈何养生?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凡喜怒无常者,虽不中邪,精神内伤,亦多早亡。”
黄帝问:“怎能静心无躁?”
广成子道:“必须学习调息养气之法,使身体内外俱松,达到高度入静忘我的虚无境界。这样才能正其心,使心不乱,不狂躁,不纵欲,不著迷惑。无视无听,使心无病,则神不疲。神不疲,则气不乱。气不乱,则养颜延寿。”
黄帝回朝后,将身边的美女全部送回民间,只与元妃嫘祖相伴。他按照广成子所教,揣摩养生之道,修身养性,学习入静,并虚心求教于当时的岐伯、雷公等修身养性之人,提出“无为而治”、“清静无为”的主张,以及“防未病”、“天人相应”等养生观,后来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以黄帝和老子为代表的黄老学派。现存的《黄帝内经》一书,便是记载黄帝讨论医学的养生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