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解读:西游故事到底在写什么?大部分人理解都有偏差

《西游记》解读:西游故事到底在写什么?大部分人理解都有偏差

首页角色扮演文字西游更新时间:2024-08-03

《西游记》到底在写什么?仅仅只是一个取经的故事吗?

大家好,欢迎观看本期阿水品西游。本期我们来说一说《西游记》到底在讲什么。

旧版西游

相信大家对于西游故事都耳熟能详,有的观众可能就直接说了,西游西游,不就是西天取经的故事吗?这么说当然不算错。西游故事的确是以西天取经为主线。全书歌颂了唐僧师徒不惧艰险追求理想的可贵品质。但西游又不仅仅只是一个取经的故事。

在开篇诗中,作者吴承恩提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重点在于这最后的“释厄传”三字。“释厄”顾名思义是帮人消释厄运,带人走出困境。吴承恩所指的困境是什么呢?想要了解这一点,必须知道吴承恩的生平。

吴承恩祖上是一直以农商为生,祖上十分希望后世子孙能考取功名。到了吴承恩这一代,父亲给了他巨大的压力,希望他能成为济世名臣。史料记载,嘉靖六年,吴承恩娶了户部尚书的曾孙女为妻,这个时候他并没有获得任何功名。能娶到重臣之后,可见吴承恩在当时有一定的才名。

吴承恩像

从嘉靖八年到嘉靖二十九年,整整二十一年的时间,吴承恩都在刻苦求学,希望能完成祖上的宏愿。而《西游记》的初稿,就是在这期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吴承恩在最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将自己的内心的痛楚全部倾注到了这部小说之中。可见《西游记》对他的重要性。

那么吴承恩到底在《西游记》中表达了什么呢?很显然是对于自己才华无法得到施展的感慨愤懑,以及对于社会的现实黑暗的抨击。他对于社会的反抗,其实就是孙悟空对于命运的反抗。虽然孙悟空最终皈依佛门,看似向命运低了头,但猴王的反抗精神却是吴承恩十分推崇的。某种意义上来说,孙悟空的皈依也是吴承恩向现实服软的一种体现,但他内心的不甘全部体现在了这部《西游记》之中。他希望借助唐僧师徒取经,而找到自己生活的真谛。

在第一章孙悟空离开花果山进入南赡部洲地界,吴承恩作了一首有意思的诗: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从这首诗里,我们不难看出吴承恩对于自由的渴望,以及对于封侯拜相的蔑视。但我们反过来思考,他越蔑视,越代表他内心重视。可见此时他内心里的煎熬有多么厉害。全诗满满的是对于世人追逐名利的嘴脸的厌恶,但偏偏他自己又不得不成为这些人中的一员。我们当代有一句话叫作“你终于成为自己最不喜欢的样子”,吴承恩的苦楚也在于此。

清代著名道士刘一明曾评说:《西游》,神仙之书也,与才子之书不同。才子之书论世道,似真而实假;神仙之书谈天道,似假而实真。这句话可谓道出了西游故事的真谛。《西游记》论的是世道,而且是真世道。这个真世道是假托神仙鬼怪的体系来体现的。那人人都想啃上一口的蟠桃,其实就是功名利禄,而那些妄想长生的妖魔鬼怪,只不过是寻不到功名利禄入口的可怜人。

刘一明是全真教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他主要活动于乾隆年间。乾隆早期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刘一明看尽了盛世。但到了乾隆中后期,社会积弊日久,百姓生活状况急转直下,刘一明身为方外之人又看尽了人间疾苦。但很可惜,他并没有救世之道,只能将自己心中的那点志向寄托在了一些理论著作上。《西游记》的故事让此时的刘一明真切地体会到了吴承恩当时的心境,因此才有了《西游原旨读法》一篇评语。

剧照

吴承恩于1570年开始全力写作《西游记》,此时距离他完成初稿已经过去了二十八年。二十年宦海浮沉,令他对于世事看得更清透,因此《西游记》的故事中对于人情练达和世事体悟,实在不比其他古代名著浅薄。当然也有说《西游记》成书于嘉靖初年的说法,但很显然历经人世浮沉的吴承恩,更像是这部旷世奇书的原作者。这也是今人大多以此说法为准的缘由之一。

《西游记》第一章最后,作者写道“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孙悟空,但又像是在影射这世上所有忙碌的人们。所谓“顽空”其实就是执迷和业障,而悟空里的“空”,其实就是这渺渺世道。

感谢观看本期解读,喜欢记得点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PS:喜欢西游故事的可以点主页查看视频解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