嘣!嘣!嘣!心跳声简直要冲破胸膛,“呼哧……呼哧......”急促的呼吸声笼罩住周围的一切,踉踉跄跄没命地往前跑,眼看着身后追赶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近……突然,脚下一滑,前边已经没有路了!面前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躲藏,一声枪响,伴随“啊”的一声惊叫……
擦着冷汗,你知道这不是一场5D大片,而是又一个噩梦。
什么是噩梦?内容令人害怕,醒来后印象深刻,让我们感到恐惧和焦虑的梦。惊险刺激的镜头来到了梦里,就给我们的夜晚甚至整个生活蒙上了一层雾色,变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为什么会做噩梦
在说噩梦之前,我们先来谈谈梦。现代脑科学及睡眠医学证实,无论有无感觉,人每晚大概会有两个小时在做梦,平均会做四五个梦。也就是说,如果活到80岁,一生可能会做10万个梦。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境代表了*。后续研究者认为,梦境的寓意是多元化的,包含着人际交往、成败经验和情绪反应等。
从理论上来说,噩梦往往发生于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的第二阶段。所谓快速眼动,就是在睡着后,有一些阶段,眼球在眼皮下上下左右的快速运动,如果这时被叫醒,通常人们会报告正在做梦。睡眠的这个阶段最接近人意识清醒的状态,神经更敏感、思维更活跃。因此噩梦要比普通梦境更长、更生动,所以人的恐惧感会更明显。
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秘密的真情,噩梦折射出来的就是我们的负面情绪,并且将其放大化。
当我们遭遇重大创伤如失恋、离婚、亲人去世、家人生病等事件时,噩梦就会蠢蠢欲动。清醒时,理智会告诉我们要进行创伤的自我缝合,要学会在不同场合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进入睡眠状态,心理创伤和刺激便会“借助”噩梦尽情“表现”在梦境里,一直到我们在现实中将这种痛苦完全处理好。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睡觉时蒙住了嘴和鼻孔或者手压在了胸口上,使得呼吸不顺畅,这种来自外部的刺激也会传到大脑皮层,引发大脑一系列不正确的反应从而产生噩梦。
噩梦也许是好事
一项对4589名网友关于噩梦的调查中,有32.5%的人一周至少做一次噩梦,37.7%的人每月做一次以上,半年一次以上的占29.2%,仅0.6%的人从未做过噩梦。其中,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女性(更容易把现实生活中的焦虑情绪带到梦境中)、儿童(大脑处于发育期,情绪更容易受外界影响)这三类人更容易做噩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噩梦能让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也是对白天负面情绪的一种释放,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情绪调剂的作用。偶尔做噩梦大可不必担心,有些人甚至还能从噩梦中找到灵感。
比如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小说里的很多恐怖情节都来源于自己的噩梦;著名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名作《Geopoliticus》,就是将自己的噩梦描绘在画布之上。
如果频繁长时间地做噩梦,就要引起注意了。一个人长期做一种噩梦,通常是他内心有未解的情结。这种情节就像随身携带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会在不经意间伤了自己以及身边的人。
德国睡眠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频繁地做噩梦,可能预示着其健康状况出现问题。比如,梦见喉咙被人掐住,可能是你的扁桃体正在发炎;梦到从高处坠落,可能要注意心脏问题等。
学会自我情绪调节,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前少吃辛辣高脂肪的食物等都可以减少噩梦的发生。
逃不过的三种噩梦
噩梦的内容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或被猛兽攻击追赶、或陷入灾难中无法逃脱、或被最亲近的人背叛等等。但归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生命受到威胁、失去挚爱的人或物、身陷完全未知的环境,与之相对应的分别是“无能为力型噩梦”“怪异故事型噩梦”和“丢脸性噩梦”。
“无能为力型噩梦”,做这种噩梦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安全感,比如害怕在竞争中被淘汰、担心自己工作做不好等;“怪异故事型噩梦”折射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想得到的东西却没得到或者无法施展自身能力,一种失落感;常常做“丢脸型噩梦”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害怕出丑,另一方面则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感。
不论你的噩梦属于哪种类型,梦境都可以成为我们了解自身的一个全新角度。试着像看一幅画,或者一段视频一样,去看待自己的梦,直接去感受梦中画面给你带来的感受,这往往恰是你的潜意识想要告诉你的“心事”。
“身处万里雾中,伸手不见五指”,也许正是在表达生活中你的迷茫感;
“重要考试交卷时间快到了,总是有题不会做,急得出汗”,也许正是在表达生活中面对某项考验你的担心;
“亲密的朋友约好相聚,你却怎么也找不对地点,或是眼看着朋友们在窗内举杯相庆你却找不到酒店入口”,也许正是表达着生活中你因种种牵绊感觉与朋友们聚少离多的失落;
……
梦,并不难解,不用太多琢磨,直接去看“画面”的意思就好,像看小儿书一样,你会直接接收到潜意识想要表达的内容。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