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夏季,一个只有8位学生、一位辅导员的机器人小组,悄无声息地在兴城市徐大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一个角落里诞生了。曾在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修、自2008年进入学校教书的王铎,便是这个小组的倡立人和管理者,也是教授人和守护者。
“2019村暖花开•乡村扶贫扶志典型人物评选”参选人王铎与机器人小组的孩子们在一起
“当时学校没有专门的功能室提供给我们,只是在学校顶层楼的北侧西北角的走廊尽头,收拾出了一片很狭小的区域,”他说,“只有一块木板和几把塑料凳子。”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孩子们对机器人的好奇和热情。正如王铎所言,相对于城内的学生,农村的孩子对机器人的认识程度远远不够,但他们的兴趣度却更胜一筹。
最开始孩子们对机器人都很陌生,包括王铎自己在内,对机器人的教学以及发展前景,其实都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但自小组成立之后,王铎就带着这八个孩子,跌跌撞撞地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机器人探秘之旅。
摸着石头过河困难重重
“当时学校的资金非常有限,只能买一台机器人,”他说,“我们一切的研究和培训都是从这台机器人开始的。”
然而这种摸着石头过河、自我探索的方式,也给他们增添了很多的困难。“有个孩子按照图纸拼装积木件的时候,却发现无论如何也拼不上,后来好不容易拼上了,却怎么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机器人的安装十分复杂,有时安错一个零件,也得将已经安装好的框架全部拆除,再重新组装。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王铎带着大家反复研究图纸,反复拆解反复查看每一个构件,终于将积木件成功拼接,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功能。
孩子们兴奋地跳上了桌子,他们激动地你拥我抱在一起,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那种由衷的欢乐和成就感,毫不掩饰地写在了脸上。这一幕,始终刻在王铎的心里,难以忘怀。他动情地说,“孩子们成功拼接后的笑脸,那么真实,机器人学习带给他们的,是书本上无法实现的快乐。当时我就下定了决心,再苦再难我也一定要把科技教育坚持下去。”
机器人项目在学校最开始起步时,不仅设备缺乏、经验全无,就连与科协等部门的基础沟通也是从零开始。“我们采用了最原始的方法,打114查询到当地科协,打电话进行沟通的,”他笑着说,“不过好在科协非常支持,后来当地教育局也对我们提供了帮助,就这样,机器人小组渐渐走上正轨。”
有了上级部门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因为徐大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并没有名额分配,王铎和学校领导不得不多方打听,最终打听到一个机器人培训的机会,但是地处沈阳市,距离徐大堡镇三百多公里。“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我们属于 ‘听信儿自己去的’,”他说,“人家这个培训会也没有邀请我们,是咱们自己为了学习技能,硬要去参加的。”
当时,学校经费有限,为了节省一宿的住宿费,王铎独自一人在凌晨三点钟,搭上了去往沈阳市的火车,几经周折,总算赶上了早上7:30的培训会。“这个过程到现在仍然历历在目,”他回忆道,“但一想到是为了孩子们,也确实是非常值得。”
致力普及科技教育入乡村 1200名学生实现全覆盖
其实,小组刚成立时,家长们并不认可这种科技教育的方式。“8位成员中有个孩子非常有天赋,编程、搭建和个人素养都很好,但就因为家长不认可,没让他参加省赛,”他说,“我们都感到非常惋惜。”
这件事情发生后,学校和王铎都深深意识到,一定要让更多学生、更多学生家长、乃至更多社会人士,认识到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要让他们知道“机器人创作”到底是什么,未来能做什么。
于是,2018年,徐大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举办了科技教育现场会,全兴城市共计50多家学校纷纷来参观,其中不仅包括老师和同学,更有老百姓们前来参观该学校的科技成果展。“那次引起了很大反响,我们也就趁热打铁,更大规模开始普及科技教育的知识。”
2018年底至2019年初开始,徐大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启动了对全乡1200名学生的科技教育全面普及,全乡28个教学班中,每班每周都有一节机器人的课程和一节航模的课程。除了千余位学生,还对学生家长们进行了很多次科技教育的普及讲座。
等到了2019年上半年,辽宁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到徐大堡镇,借用徐大堡核电站的展厅,由王铎所在学校派出八名科技教师,到现场为50多件展品进行讲解。“讲解的面向范围是全县所有学校的部分学生,以及徐大堡镇的全体家长,”王铎说,“可以说影响是巨大的,家长们和孩子们都对科技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失败中学习成长成功时不忘初心
四年的时间,孩子们的成长很快,当一张张奖状像雪片一样飞到机器人制作小组成员手中的时候,孩子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他们相互拥抱着,望着小组成员们一张张稚嫩而又幸福的笑脸,王铎的内心无比激动。再次回望历时四年来的机器人制作小组的生活,点点滴滴,在他的脑海中萦绕,在眼前浮现,挥之不去。
这些孩子们在失败面前也曾难过、也曾沮丧。比如,由于初次参赛,加之对场地灯光的不适应、比赛场地的不平整等问题的影响,其中一组比赛一开始就被迫退场。又比如,另一组铲车机器人在完成“迎接主人”任务时,由于机器人前任务臂的角度没有调整好,导致位置偏移,没能顺利完成任务。然而这些孩子们对机器人的热爱并未因此而消减,那份热爱科学的心是由衷的、痴迷的。
这支“小米加步枪”的机器人小组队伍,自2017年后逐步进入了“拿奖拿到手软”的阶段。第十四届辽宁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RIC)、第十五届辽宁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RIC)、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辽宁赛区初赛、第34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幻想画、辽宁省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遥控纸飞机、辽宁省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美嘉欣四轴飞行器、辽宁省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空中战士、第十六届辽宁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RIC)、WRCF2019世界机器人大赛――中鸣超级轨迹赛....数不胜数的省级乃至国家级比赛奖项簇拥而来,孩子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荣誉。
王铎作为导师,也曾指导苏敬伟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辽宁赛区竞赛中获普及组二等奖,指导张皓在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幻想画中获省级三等奖,指导学生李松桓参加中鸣超级轨迹赛获辽宁省第二十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竞赛类“一等奖,以及指导学生获辽宁省机器人RIC联赛一等奖等。
杨利伟的家乡科技教育渐迎曙光
目前,王铎所在的机器人小组单是选拔出来的成员就已经超过40人。
推进机器人项目的过程中,虽然困难重重,但也得到了当地县科协、市科协以及社会机构的帮助。比如2017年,县科协资助其4台机器人,机器人小组终于从刚开始起步时的1台“独苗”发展为5台机器人。再加上校长赵力群对科技教育的热衷,科技教师们的工作逐步顺利起来。
现今的徐大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拥有做普及教育的普通机型20台,中鸣EV5设备3套,纯乐高2套,以及因申请全国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成功,中国科技部配发的两种类型机器人6套,再加上社会培训机构资助的2套,目前学校共有七种机器人、33套。
四年来,寒来暑往,王铎带领着小组成员,在机器人创作的道路上,经历无数次失败,又无数次的重新尝试,在失败与希望的交替轮回中,他们饱尝着机器人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但一看见孩子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就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科技教育的信念。
他认为,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学校做科技教育更能体现其教育意义。“它不仅能让更多的孩子及家长了解科技教育,也能了解咱们国家的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他说,“还能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
因为王铎所处的地区正是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故乡,“通过典型人物的影响,孩子们对科技的兴趣和了解也在加深。”他希望,孩子们在热爱科学的同时也能用科学的角度对待个人成长和未来的生活。
他暗暗下定了决心,今后要更加努力,把更多的孩子们带入科技殿堂。此次参加“2019村暖花开•乡村扶贫扶志典型人物评选”,王铎有两个心愿。除了想让自己和同学们共同努力的机器人小组项目得到相关部门和相关机构的认可外,更希望能有机会在农村建立一个科技教育的基金会,让更多家庭困难的孩子们拥有接受平等科技教育的机会。“我希望,更多优秀的孩子,能够走出走出小村镇、小县城,走到省市去、走到国家去,甚至走向世界,”他说,“我希望,能给孩子们的未来规划出一棵大树,让孩子们有精力、有能力去攀登。”
据悉,自2018年12月第一届”村暖花开乡村扶贫扶志典型人物评选活动"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支持。人民日报社、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平安三者联合,依托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人民日报媒体公益基金,凝聚党媒、群团、企业等各方力量对扶贫扶志典型人物进行评选表彰,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扶贫一线奋斗者,号召更多的人才投入到乡村扶贫扶志事业中去,共同助力脱贫攻坚事业。(记者 齐锐)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