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你的旅行是五天玩转N个省份,极限24小时游遍城市的“特种兵式旅游”,还是佛系躺平、舒适至上的“惬意躺游”?
还有人这么问老非:“你会站哪一派?”
你知道,五一假期,各旅游城市的酒店价格猛涨,于是在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旅游方式——“交换旅行”。
这意味着两个陌生人,互相前往对方所在的城市旅游,同时约定好免费居住在对方家中。
又有人问我:老非,你如何看待年轻人玩起来的“交换旅行”?
你问我“特种兵式旅游”和“惬意躺游”,我站哪一派?
我会如此反问。
汉服和JK制服,你站哪一派?
你随便站,人家妹子可能两个都玩。
跑酷和快闪,你站哪一派?
你随便站,人家年轻人可能两个都玩。
民谣和重金属,你站哪一派?
你随便站,反正老非我两种都听。
黑童话、轻小说、本格推理,你站哪一派?
你随便站,有人可能三种都看。
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你站哪一派?
你随便站,人家有可能会串台。
好吧,老非我玩过“特种兵式的旅游”,也玩过“惬意躺游”,还二合一地玩过这两种旅游方式。
就问它们是啥时候成为“门派”,然后还需要我去站哪一派?
有一次我去非洲的阿尔及利亚,途经巴黎,因为种种原因,我在巴黎只有20个小时的停留时间。
虽然我不会法语,但我还是买了一张地铁通票,拿出风卷残云般的赶场速度,把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德方斯大门、卢浮宫扫了一遍,只不过卢浮宫我只在外面转了转,没时间进去看看。
这就有点“特种兵式旅游”的意思了。
原创照片:卢浮宫外景
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去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旅行,当时我家小毛头刚满一周岁。
所以就是那么一个闷大的湖,一个村子,我们在岛上慢悠悠地蹉跎了五天。
每天在民俗酒店里躺着,玩一会,在院子里荡荡秋千,抬头看一看天象。
一旦天象异样——我是说,云的形状不错,且预估黄昏有瑰丽的火烧云,那就拿出小推车,带娃去湖边的草地上慢慢溜一圈,坐等落日。
或者在沙滩上晒着太阳,让小毛头在沙滩上自由发挥。
我们继续躺平。
这就有点“惬意躺游”的意思了。
原创照片:雨后的贝加尔湖
原创照片:贝加尔湖的火烧云
原创照片:贝加尔湖的黄昏
3,还有一次旅行,我一边玩得很“特种兵”,一边又“躺平”得一动不动。
话说当年老非我去西藏阿里转山——所谓转山,就是围着神山冈仁波齐,顺时针徒步走一圈。
起步点和终点都是塔钦,海拔4575米,然后你就闷着头苦哈哈地在高原上走啊走,爬啊爬,走啊走,爬啊爬……
你需要用两天时间,徒步行走56公里,中途还要翻越海拔5630米的多玛拉山口(也叫卓玛拉山口)。
与此同时,天气也变幻莫测——要么被高原的阳光暴晒,要么被突如其来的冰雹暴砸。
原创照片:转山途中
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背包客,完成转山之后的感觉,都是翻越最高海拔点虽然艰难,大家倒没觉得有多苦;而是翻越多玛拉山口之后,那一大段相对笔直的回塔钦的路,走得很痛苦。
那一大段路在海拔上并没有多少起伏,也就是高原上的平地草原。
但你需要没完没了地走,怎么走也走不到头。
甚至你都看见塔钦的炊烟与帐篷了,依然需要走好久才能到——毕竟高原上视野太好了。
我完成了转山。
也就是说,这两天的旅行,很“特种兵”。
原创照片:转山途中
完成转山,我在冈仁波齐旁边的玛旁雍错歇脚。
玛旁雍措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也是距离拉萨最远的一个圣湖,不但坐看神山,而且风景优美。
我就啥也不干,买了几瓶啤酒,从藏家客栈里搬个椅子坐在湖边。
几乎是沉默不语地晒了一整天的太阳,趟看高原的云卷云舒。
那你说,老非我这一个章节的转山之旅,是不是二合一地玩过“特种兵式”和“躺平式”这两种旅游方式?
原创照片
4,回到问题——关于“特种兵式旅游”和“惬意躺游”,你站哪一派?
孩子才去做选择。
成年人对旅行方式的选择,完全可以是“各种妙用,存乎一心”的态度。
并且我认为,这个所谓的“派”,或许并不存在。
因为旅行频道比较无聊的一件事,就是拿旅行方式作对比。
更无聊的是,方式对比之后,彼此觉得对方的方式很差。
就拿老非上面的转山之旅继续往下说吧。
老非我黑黝黝地回到北京,回到公司的办公格间,大家聊起这个频道,听我讲了讲西藏之旅以及转山,那就热闹了。
有人表示羡慕和向往:“非哥,攻略有没有?我也要这么来一回!”
有人直摇头:“打死我也不这么玩。”
有人表示这辈子都不会当背包客玩自助游,还是跟团游来得省心。
而我恰好相反——我这辈子之前和之后的旅行,玩的必然都是自由行,且绝不玩跟团游。
这年头谁不喜欢旅游啊,但是你看,旅行观可就千差万别了。
原创照片:神山冈仁波齐
旅行观有差别,属实正常。
你喜欢做背包客,或者你喜欢跟团游;或者你去大西北就玩背包客,去东南亚就玩跟团游,这么花式穿插,都无所谓。
但你喜欢跟团游,就觉得自由行简直就是受虐,就觉得自由行是没钱的人才会去玩的旅行方式,进而予以鄙视和否定;或者你喜欢自由行,就觉得跟团游实在是太浅了,纯属浪费钱的走马观花,进而予以鄙视和否定……
那就既搞笑又无聊了。
须知“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是很正常的存在。
你完全没必要将自己喜欢的方式,当作“熊掌”拿出来与人比较,并要求别人也都将其当作“熊掌”。
所以很多时候,无聊的论战无论看上去如何精彩,也先天注定了其从过程到结果都是无聊的。
至于年轻人的这种“特种兵式的旅游”——很简单啊,喜欢这么玩的,就去这么玩;不喜欢这么玩的,就别这么玩。
至于意义——喜欢这么玩的人觉得有意义,那就是有意义。
你觉得没意义,也对。
但你觉得“特种兵式的旅游”没意义,是对你而言的;如果你要求别人也跟你一样觉得没意义,那你就很无聊了。
最适合你的旅行方式,对你而言就是最好的方式。
对别人来说,同样如此。
你的适合,与别人的适合,没准儿压根就不是同一款适合。
网图:你不理解,不一定就不好
5,对于今年五一年轻人的“交换旅游”,也我看见有人说,年轻人的这个玩法真浪,有危险。
似乎隐隐约约又要往“这届年轻人不行”的维度上去招呼。
好吧,老非我一点也不年轻,但如果你对当下的年轻人有个准确的分析,那么对这件事的看法,就会淡然而过了。
当下年轻人的现状,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展现特点。
其一,他们在高速发展下长大,在经济放缓下工作。
经济放缓,意味着年轻人的机遇减少。
竞争激烈,意味着年轻人的工作内卷。
导致Z世代的年轻人,大多都有比较同频的焦虑和不安。
但面对同样的焦虑与不按,年轻人的应对有所不同——有的靠996获取安全感,有的假装躺平来逃避不安。
并且无论如何应对,他们对时代的起伏落差,已渐渐地习以为常。
其二,生活社交和圈层社交,对年轻人来说已不可取代,并成为刚需。
在生活社交层面,年轻人的社交越来越分层,越来越细化。
大而化之的社交渐渐无法聚拢年轻人,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日趋精细化的圈层社交。
比如一起打篮球,一起露营,一起扔飞盘,一起小众旅行……
导致年轻人因为相似的爱好在线上或线下形成兴趣圈层,真实生活和社交网络互为参照,可以从现实走入虚拟,也可以从虚拟走向现实;或者二者交织穿插。
而这个“交换旅游”、“你住我家,我睡你床”,其实也是兴趣同频、解决问题同频之下的一种圈层社交,用不着大惊小怪。
其三,在疫情等不可知的风险里,保持自己的反思和乐观。
年轻人经历过经济发展,也经历过经济放缓,还经历过疫情。
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年轻人更愿意从现实角度、务实维度来思考当下。
他们大多不想抬头看天,只想低头赶路。
导致年轻人厌倦宏大叙事的裹挟,反思现实和各种无序扩张,宁愿专注于眼前的小生活,投入真实的当下。
也就是说,年轻人开始把注意力从“改变世界”、“建功立业”转向“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平稳谋生、幸福快乐也是年轻人可以接受的人生,他们从不断内卷化的竞争转向关注自我生活中具体的小确幸,他们更关注家庭和朋友,更在意自我,更愿意寻求韧性向上的工作和生活。
而这个“交换旅游”、“你住我家,我睡你床”,其实也是基于圈层社交需求之下,叠加了务实(省钱)和解决问题(定不到酒店)的维度。
你觉得年轻人玩得浪,实则是人家更务实。
至于这种玩法的安全度,我倒觉得不必过度担忧。
不要忘了一个大前提——这届年轻人是高文化素养的时代群体,80%以上的高等学历,反思意识较强。
在经济下行、不确定性加剧的大环境下,他们对自己做出的决策更加慎重,对关系、消费、工作都更加理性,主张回归自我需求、简单纯粹的生活态度;喜欢顺势而为,以对抗诸多的不确定性。
所以“交换旅游”、“你住我家,我睡你床”,并不是临时起意的扔钢镚,而是经过一定周期的交流和对频检索之后,达成的双向奔赴。
与此同时,这种互换当然要互相留下家庭住址。
那么,不确定的安全性,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
写在最后:面对别人对旅行、对生活的选择方式,或者新生事物,咱别不假思索就摆出一副“专家”面孔,祭出“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的口头禅,站在你所谓的“人生经验”的高度上予以俯瞰。
因为或许你只了解你自己这一波人,而不了解年轻人。
所以你所谓的“人生经验”,大概也没多少能指导年轻人的人生。
更何况他们还拒绝你的指手画脚。
关注,分享旅行见闻。
文字原创;未经本人允许拒绝任何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