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朝的两部剧为例,论为何我国科举制是最公平且有效的选官制度

以明朝的两部剧为例,论为何我国科举制是最公平且有效的选官制度

首页模拟经营科举青云路更新时间:2024-09-08


1-25蔓延图

本是个阖家团圆的春节之假,却因为年底蔓延而来,挥之不去的"阴云"而紧守家中,寸步"不敢"离开。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到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一则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休息",二则趁此"休假"可以把平时没空看的书、剧都拿出来娱乐娱乐。

于是翻出了两部剧,一部近来大热的《大明风华》,一部老而弥新的《大明王朝1566》,两部影视剧的背景都是"大明",有趣的是,一部"欢脱"过了,一部"严肃"过了。


尤其是里面几位在史书上赫赫有名的大臣,如于谦、严嵩和张居正,且不论本人及为官的"正与奸",笔者看到的却是这几位"出士"及一生为官的对比,这里面所反映出来的,中国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选官的制度——科举制的公平且有效。

诚然,似乎只要一提起科举制,就会和"死板"、"束缚"及"八股文"的不好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明朝时越演越烈,越来越严的"八股文"取士。

有趣是的,那些学子们一方面唾弃"八股文"的死板、不通变化,但一方面迫于此"唯一"做官的"通道",又不得不努力学习且必须擅长,才能一举"拿下"科举,开启"上升"的青云路。


八股文示意图

正如在这两部剧中,如代表着"正"的于谦,虽祖父曾任工部主事,但传到他这代,也属家境不宽裕的普通百姓,可以说正是通过比较公平且有效的科举制,才使其一介平民得以晋升为官,发挥所长,至后来得以救国救民。

如代表着反面"奸"的严嵩,也是如此,父亲屡试不中,把希望寄托于儿子身上,严嵩正是通过公平且有效的科举制,得以"发挥所长",后一步步踏上了位极人臣的无二高位。

且不说这个"有效"的利弊,就说公平二字,纵观古今中外,都极为难得且罕见。

下面笔者就来细细与大家论一论:为什么说我国的科举制是"最"公平且有效的选官制度。


从"源头"看中外历朝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纵观历朝历代,尤其是近代民国时期激进地废除科举制的原因,除了历数往朝,那些备受人们可惜富有"大才"的落榜者,诸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大才子唐伯虎等等。


诗仙李白

还有就是自明朝开始至今都让人深恶痛绝的八股文了,更重要的是,一般科举制的选拔,虽间隔数年可以再试,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有着"一考定终身"的"恶名"。

清朝末年之时,内外交困,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出去",了解了许多西方的政治制度,于是"一面倒"地把科举制的"不合理"归为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元凶之一,于是激进的废除了。


但是如果把中外曾使用的选官制度做一个对比的话,或许就可以看出一点不同的看法。

1."最"古老的政治和选拔制度

论起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政治制度及下辖的"文官"选拔制度,当属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法老或国王加祭司的统治方式,及以"世袭"贵族为选拔官员的选官制度了。

当时的这些制度都极富专制性,一看也知道是"不合适"的。


2. 西方政治与选拔制度的演化

众所周知,至今延续的西方政治制度,最开始是由古希腊和罗马的"民主"制度演化而来的。

看似公平且合理的"民主"制度,其实细究起来,却是一种充满了歧视意味的专制制度,因为根据当时的"规定",国内(城内)妇女、外国人和奴隶都不是"人",是没有"民主权"的,也就是说其实在当时整个国家(城市)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才是所谓的"自由公民",拥有民主选举权。


古希腊“民主”制度演示图

而民主制度下,尤其是选拔官员的制度中,看似"最公平"的议会和陪审团的组成,可以说全由贵族和所谓的"平民"把持,其他"人"是没有任何"进入"和晋升机会的。

后续继承了古希腊的古罗马,同样也继承了其"民主"制度,好在当时战争不断,这才使得当时平民唯一得以"进入"的渠道军功选拔制度,得以用保民官坐实。

但现实的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依旧是被元老院与所谓的"议会"成员所把控,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沟壑任就深得连基本的"婚姻"都难以逾越。

后进入帝国时期的罗马帝国,看似如古代中国一般,皇帝开始专制,但实际上元老院的制约,以及贵族势力的钳制,使得当时的平民依旧备受压迫,永无"出头"之日。


罗马帝国的帝王实则“处处受限”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随后的欧洲进入了封建时代(可参照我国西周的分封制)。虽无帝王,但统治权任就被封建贵族和骑士家族所掌控,且代代相传。

很显然,这种以血缘为"重"的所谓选拔官员的制度,对平民来说相当"黑暗",当时唯一称得上"进入"的方式,要数"入教会",或者说"献身"教会,然后一步一步"向上爬",才可能有那么万分之一的机会"做官"。

由上,可见备受大家"羡慕"的所谓西方"民主"制度,以及公平的"选举"选官制度,实际上可以说是另类的"上层游戏",可以说,时至今日,西方的政治制度和选拔制度,任就带着极为强烈的"上层"意味,普通人想要有"一席之地"的机会,还是比较"艰难"。


3. 邻居"先进"的日本政治制度和选拔制度的演变

客观来说,近代日本的确先崛起于中国,所以笔者这里也简单分析一下。

古代日本(大致划分为明治维新之前。)的政治制度一直在变化中,但核心的政治实权,是以"武力"或者说"军权"演变的,所以当时实际上整个日本是出于"大将军"的统治下。


实际统治者“大将军”足利义满

而选拔官员的制度,可类比为欧洲封建的"世袭制",大致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以"武力"的代表"士"为最高阶层,相当于欧洲的贵族,是以血缘为"重",世代相传的,而后的农、工、商也是固定"世袭",且阶层之间是不能改变和逾越的。

其实总结起来古日本的政治制度其实就是"大将军"专制统治,武士(贵族)世袭当任官员的选官制度。

很显然,这样的政治和选拔制度,同样也是极为"不公"的,当时的平民阶层更是"暗无天日",世世代代毫无变化,永无可"出头"之日。


4. 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和选拔制度

重点对比的就是中国历朝历代的选官制度了,政治制度千余年几乎一成不变,皆为皇权集权专制制度,但选官制度,其实是以隋朝为分界线的。

此前如周时的贵族"分封制",后秦时,出于"需要"短暂使用的"九转军功制",还算可以使平民得到相对公平的机会"进入"或晋升为官,但可惜秦的寿命太短,且非战时,此制度"无用"。

然后是汉时的察举制(也就是所谓的举孝廉、茂才,以及"太学子"等。)看似"公平",毕竟为贤人"推举",但实则这些所谓选出来的官的背景,依旧是地方豪强和士族的"内人",而不是所谓的公平竞争的结果。


“举孝廉”

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更是在"律"的实际层面上,给予了累代"大"士族的"贵族"地位,延续到晋时,实际上"选"出来的官员们,皆为士族"内人",所谓"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说的就是当时以士族为实际统治和选拔制度的真实现状。

如东汉末期时的士族袁家,四代人皆为当时"高官",最高曾位列"三公"之高,而东晋时的大士族王、谢两家,更是成为当时的实际朝廷"统治者"。

于是,后续取而代之的隋,文帝有鉴于此,一改此风,开创至今延续的选官制度的前身——科举制,可以说正是奠定了后世千余年历朝历代都沿用的选官制度。

(PS:或许是因为开创科举制,在2000年文帝杨坚被入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人之一。)


隋文帝像

此壮举,才是真正的使得一般平民(严格来说,但是能"读书"的皆为士族、地方豪强阶层)有了稳定且"最"公平的"进入"和晋升官场的通道,尤其是看似"死板"的进士科,更是成为后世历朝历代选拔官员的"唯一"制度。

后唐代隋,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的选官制度,大致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以及"解试"和"省试"两级,内容大致分为"帖经"(可类比为填空)、"试策"(相当于考察关于治国之道的论文)、"文才"(也就是诗赋等)。

算是进一步把整个官员系统的选拔"阶层"下放至较低的官宦人家,(唐时,少部分中、低官宦人家也有了"读书"机会。)对比隋时,是一大实际的进步。

随后的宋时,才算是真正的"全体"平民考科举参与选官的时代,此时人民生活大多较为富足,且至上文官士子的地位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大大刺激了下层平民的积极性,于是科举制不看"出生"的公平性才由此广泛体现。

当时如真宗亲作的《劝学篇》

"当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神宗时汪洙作的《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皆显示了宋时科举制的受"欢迎"及"发达"。


后续的明时,如《大明风华》中关于于谦的一幕情节,于谦醉酒上殿,可谓是"大闹金銮",成祖虽极为气氛,但有感于于谦的"真才实学"的才华,还是顺着众位臣子们的"台阶"下去,还给了于谦一次证明自我的"机会"。(让他"马上"写一篇治国之策的"论文"。)


太子守着“酒后”于谦,“等”其“策论”

可见当时对科举选官的重视程度,一国之君也为获得人才而此如"下士"。情节真假且不论,但由此朝廷重视程度的体现,也能窥见当时"读书人"对科举(当官)趋之若鹜的风气。

试问,如若科举选官制真的如此这般"黑暗",不公,读书人还会如此"拼命"争取?


如严嵩一般,世人虽诟病其于国于民的"奸佞",但是另一面,就当时嘉靖时期那自上而下的"大"贪腐风气中,还能基本维持王朝的"不倒",还以"一己之私"为了维持地位,而间接地做了"好事"支持抗倭,可见其人的能力还是极为"高超"的,要知道如此一位平民出生的学子,能一步步爬上高位,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那最初使用的科举,针对所有人公平且有效的选拔模式,就是此后"成就"的基础。


严嵩影视剧形象

明时多代几乎不遗余力地不断"完善"科举制,"最后"对"八股文"的固定,可以说就是彻底"完善"了科举选官制,使其几乎达到巅峰的程度,直至清时的由盛而衰,后被"消灭"。


论"好、坏",不如论"效果"

当然,任何一种制度,尤其是关于整个国家"基础"管理的官员的选拔制度,不可能是"完美"的,凡是有利就有弊,科举制也是如此,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但是纵观历朝历代,自隋时创立以来,后续王朝几经更迭,实际上都继承了此选官制度,甚至时至今日一脉相承的"考试"选拔模式,就可以说明。


诚然,此制度有好有坏,但总得来说,还是利大于弊,才会使后世沿用。

换句话说,其实与其论科举制的"好"与"坏",不如实际一点,论一论此制度的"效果",也可称为有没有"用"。

1. "阶级"永存,相对"公平"

首先,要承认,即使在现今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所谓"阶级",依旧存在,只不过从前是"地位"(如家族背景),现在换成了"身份"(如不同职位的社会"地位")。

那么与皇权集权的专制统治社会中,从科举制的"规则"来说,就是极为"公平"的选官方式了,盖因为从理论的角度来说,科举的规则一旦确立,对每一位考生来说,都是公平且被平等对待的。

虽纵观历朝历代的帝王和"官场",贪腐大多难以避免,也时有弊案发生,但就历史史料的记载而言,"科场"相对其他是一块"净土",每有弊案显,几乎无不"血流成河",惩戒方面都是极严苛所在。


一心“修仙”不上朝的嘉靖帝影视形象

如嘉靖二十三年的甲辰科举弊案,因涉案当事人位居当朝首辅(翟銮位居首席大学士。),于是嘉靖帝大怒,最后惩处涉罪案犯十余人,甚至录取授职的都要追查到底,削职为民的、杖责的、发配充军的、降职原充地方官的等等。(看似"不重",但要知道嘉靖帝是为"修仙"不上朝的皇帝,使其大怒的事情,其实很少。)

由此可见,且不论那些自以为一手遮天的"胆大妄为"者们,历朝历代的大多数"主考"以及相关官员们,就算是为了为了自己后续"门生",一般来说,都会以相对公平"对待",毕竟此举既为国,也为"家"。(一般来说,不管是平民还是士家大族都好,孤家寡人的少,家族子弟的多,且不是一考定终身,所以为了"后辈"着想,通常也会"积极"维护科举的"公平"。)


2. 不选"有才"的,选"有用"的

历来如"八股文"也好,还是最初的"帖经"也好,用此类较为"死板"的固定内容、格式去作为科举的考试"试题",都备受诟病。

但实际上,不管是隋时,还是后续的历朝历代,科举的重点还属如"试策"(或称为策义、策论等。)般考察读书人治国之策的"论文"。


起码赏心悦目不是

诚然,那些诸如李白、唐伯虎等"大才子"纷纷落马,认为可惜,认为科举不公,那是因为他们或许诗词歌赋有"大才",但就实际"有用"的治国之策却"不行"。

诚然科举中选拔出来的官员们,未必各个都"有用",但大致上,通过"试策"而选上的,都有基本的"实用性"。


于谦像

正如于谦一般,也算是寒门出生(为了凸显,剧中为其配了一番极为悲惨的"身世"。),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然后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治国之策的理解)一步一步晋升为"相",正是科举制公平且选拔出来的"官"极为有效的最好体现。


"死板"的背后是“听话”而高效的“执行力”

科举制的选官制度,虽随着清的灭亡,烟消云散,但实际上产生的影响却是延续至今。

且不说相对于历史上中外都"使用"过的,如世袭制和举荐制等选官方式极大的弊端,就说科举制给予平民"公平、公正、公开"(相对)的选拔"环境"来说,就是一种极好的选官方式。

古时如韩国和越南皆使用科举制为选官制度,如越南甚至在中国废除科举制后,还延续使用多年。


越南科举“照片”

约17世纪时,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更是把科举选官制度"介绍"到欧洲,客观上使其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得到"吸收",并备受英、法两国的思想家推崇。

尤其英国至今在国家公务员选拔上,主要还是靠考试来选,客观的说,"考试"就是遵循了我国科举的原则。(英国现世各部次级以下的政府公职人员,皆为公务员"考试"选拔而得。)更不要说我国至今沿用的公务员考试正是科举制的延伸。

诚然,我们现在去看现代版科举—公务员考试的题目,依然会"吐槽"内容的"死板",没有可"发挥"的余地。而高分的试卷内容,也皆为与书本一致的"套路"。

但是真要论起来,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国家选拔官员(公务员)的基础逻辑和想要的"效果",最重要的一条不是"能力"或者"能干",反而是"死板"二字,简单来说就是"听话"、"执行力高"。

原因很简单,就是"稳定"二字而已,正如剧中的大明朝一般,在皇权集权专制下,帝王最希望官员们"听话",他说怎么做,就怎么做,"应该"怎么治理,就怎么治理,听什么,就马上做什么,这就是帝王最"喜欢"的官,其实也是"和平"时期,国家维持稳定的"最好"运行方式。


牢牢掌控“所有”的嘉靖时期

如严嵩一般,纠其种种贪腐之行为,严格来说,总不过一个上行下效的对帝王命令的"万事顺从",或者说"听话",可以说嘉靖帝之所以对其"宠爱"多年,和其"死板听话"是密不可分的,嘉靖帝认为的治国之道,就是"一人为王,众生听服。"

即使如于谦一般在帝王看来是"反骨"的官,但于国之为难之时,其能力就加倍体现了,就像剧中设计的"酒后策论"一般,即使于谦如何对成祖"无礼",成祖念其有大能力,治国之"能",还是留下他为国效力。(其实还是于谦没有遇上个"英明"的帝王,如果成祖、宣宗在世,或许就不会有此凄凉的下场了。)


结束语:

说实话,笔者时常诟病那些历朝历代的"大奸臣"的贪腐、不作为和鱼肉百姓的"恶举",但从另一面也想说众人称颂的清官,诸如海瑞一般,完全"大公无私"的圣人,只有国家而没有"人性"。

但也不得不说,此中国历朝历代始用科举制选出来的官,不管人品及行为"好与坏",至少大部分官员都是极为"有用"的。

正于此,正面反应了我国从古至今一直坚持的公平且有效的"科举制"选官制度的先进与影响。


文:长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对面,理性观察)

图:网络,侵删


参考:《唐史》、《宋史》、《明史》、《文明之光》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