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
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的中蒙国境线附近,有一片名为“诺门罕”的区域——这里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但又点缀着一些斑驳的荒漠沙丘,和珍珠项链状的咸水泡。
80多年前,这片不毛之地上曾爆发惊天大战——苏军和日军在这里鏖战3个多月,出动大量坦克、飞机、大炮,战火纷飞。
武汉会战与诺门罕战役的简略对比
通过一个简单的对比,就可以感受到诺门罕战役的规模和剧烈程度——武汉会战中日军兵力约10个师团、诺门罕战役约3个师团,但是重炮、和飞机数量与诺门罕战役基本持平,坦克数量还远远不如。
明明是草原荒漠,日军投入的现代化装备却堪比大型城市攻坚战,小小的诺门罕到底发生了什么?
导火索:满蒙“国境线”上的冲突与纠纷在复盘诺门罕战役前,我们先来看看诺门罕地区的水文地形。
卫星地图中的诺门罕
诺门罕地区有两条交汇的河流——南北向的哈拉哈河与东西向的胡鲁斯台河。哈拉哈河从大兴安岭流向贝尔湖,全长400公里,有大兴安岭的丰富水源,河水宽达50-80米。
胡鲁斯台河两岸有大片的沙丘荒漠
胡鲁斯台河只有8米宽,两岸多是沙丘荒漠,靠着红柳和沙蒿等耐旱植物才没有干涸。正是这两条河,让日军在诺门罕战役中大吃苦头。
- 哈拉哈河西岸高出东岸近50米,苏军看日军一清二楚,日军看苏军却是雾里看花。
- 日军的主阵地就在胡鲁斯台河沿岸的沙丘上,松软干燥的沙土极难挖掘工事,更要命的是难以获取水源。
伪满洲国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基石
而诺门罕战役的源头,就在于哈拉哈河——外蒙和伪满在这里存在领土争议,伪满把哈拉哈河定为“国境线”,而外蒙的“国境线”还在哈拉哈河以东,双方在此地曾多次发生摩擦。
日本人如此在意哈拉哈河,并不是给伪满撑腰,而是为了“北进”的扩张计划。日军在1936年的《帝国国防方针》中把苏联列为头号假想敌,并且制定了一套攻略苏联远东地区的“8号作战方案”。
8号作战方案
这套方案的核心是“一守一攻”——在东部依托庞大的要塞群,死死咬住苏军在远东的主力;关东军主力以蒙古为跳板,向北进攻外贝加尔,切断西伯利亚铁路线,让远东苏军孤立无援。
为了实现8号作战方案,日军不断挑起哈拉哈河的边境冲突,借以窥探蒙军实力和苏联的态度,寻找进攻外蒙的机会。
驻蒙军部署-第26师团与独立第2混成旅团
1938年7月,日军在获悉苏、蒙的肃反情况后,认为有机可乘,向海拉尔派驻了第23师团。此前的1937年12月,中国派遣军已经在内蒙地区建立了第26师团为核心的“驻蒙军”,从南面威胁外蒙。
兵力齐备,日本人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恰在此时蒙军和伪满军再次爆发边境冲突。1939年5月,蒙军按老习惯到哈拉哈河东岸放牧,结果遭到伪满的“兴安警备军”驱赶。蒙军认为伪满的行为属于入侵,断然予以反击,日军与苏军也迅速参与进来,诺门罕战役正式爆发。
日军骑兵联队和搜索联队装备的“骑兵装甲车”
第一战:乐极生悲的日军搜索队第一枪打响了,一线部队需要迅速做出反应。
日军的一线主力是第23师团,还有第8国境守备队、兴安警备军作为辅助,统一由第23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指挥。
第23师团属于新编的“三联队师团”
第23师团的编制比较特别,是一种“三联队”新模式,取消师团-2旅团-4联队的臃肿阵型,并将骑兵联队加强为“搜索联队”。
而且第23师团的兵源地是九州熊本,凶悍好战——参与南京战役的第六师团就来自熊本——所以尽管比不了常备师团,战斗力却称得上二流部队中的佼佼者。再加上7500人的第8国境守备队和2500人的兴安警备军,小松原自信能首战告捷。
苏联第57特别军的主要兵力
苏联方面的一线主力是第57特别军——1938年进驻外蒙,共有兵力23000人、坦克150辆、装甲车300辆以及飞机125架。
- 在南面对内蒙方向,部署了1个摩托化步兵师和1个装甲旅,防备驻蒙军。
- 在海拉尔方向,部署了1个坦克旅和1个装甲旅,在外蒙军的两个骑兵师后方策应,随时准备应对关东军的大动作。
- 1个飞行旅团分散部署在外蒙东部的*机场。
时任关东军作战参谋的辻政信,极力推动诺门罕战事
日军判断哈拉哈河东岸只有少量蒙军,后方分散的苏军来不及增援,一战足以消灭当面之敌、占据有利地势,然后以逸待劳地击败苏军。
1000多日军和伪满军兵分三路,奔袭哈拉哈河。
山县武光支队——日军第64联队长山县武光,率领1个步兵大队和1个联队炮中队,从正面猛攻东岸的蒙军。
东八百藏支队——日军搜索联队长东八百藏,率领200名骑兵和12辆装甲车,迂回到东岸蒙军的后方,企图炸毁苏军浮桥、切断其后路;
兴安警备军第8团——沿着胡鲁斯台河南岸推进,堵截从胡鲁斯台河逃脱的蒙军。
战斗中的蒙军战士
东八百藏支队撞了大运,摸到了蒙军第6师师部——这里是蒙军防线的最后方,只有少量兵力,遭到毁灭性打击,师长沙日布也在激战中阵亡——这份战功很快上报给第23师团长小松原太郎,一番精彩的修饰后上呈给关东军和参谋本部,处处欢呼雀跃。
然而噩梦也很快降临,苏、蒙军在诺门罕附近的兵力远远超出日军预估。
诺门罕战役的第一次战斗
- 哈拉哈河以东、胡鲁斯台河以北,山县武光支队的正面,2000苏、蒙军构筑了5道防线,并且有12辆喷火坦克、36辆装甲车作为突击力量。
- 胡鲁斯台河以南,东八百藏支队和兴安警备军的对面,1000苏、蒙军驻守在诺罗高地,有12辆T26坦克和36辆装甲车作为突击力量。
- 哈拉哈河西岸高台上,2个苏军炮兵连就位,随时可以向东岸实施精准炮击。
喷火坦克让日军惊惧不已
东八百藏支队很快就被包围,不得不在沙丘上建起环形工事。12辆喷火坦克风风火火地赶来,把日军的12辆装甲车烧了个“噼里啪啦”。
山县武光支队也毫无建树,被蒙军的重机枪阵地顽强阻击。而且日军的火炮在阵地位置和射程上都处在下风,完全讨不到好。山县武光一直寄希望于东八百藏在侧翼击溃蒙军,动摇蒙军的正面防线,结果两天后才收到东八百藏支队全军覆没的消息,不得不赶紧后撤。
至于兴安警备军的第8团,队伍中的蒙古族骑兵原本就不想给日本人卖命,遭到胡鲁斯台河南岸苏军装甲营的进攻后,很快溃败后撤。
这场虎头蛇尾的战斗仅仅持续了3天,日军却损失了700多官兵和12辆装甲车,可谓是出师不利。
诺门罕战役期间关东军高级将领——总司令植田谦吉与参谋长矶谷廉介
第二战:“皇军之花”的骄傲被拍成粉碎第一战碰了个头破血流,关东军见识到了苏军坦克和装甲车的厉害,但是第23师团和关东军司令部各位军官的脑海里,却是满满的两个字——不服!
早在张鼓峰事件中,日军就见识了苏军的装备优势,却从来不认为它们是自己取胜的障碍。关东军认为,初战的失利,只是过分低估了苏、蒙军在诺门罕的兵力。只需要投入更多兵力,再加上空中力量的配合,一定可以击垮外强中*苏军。
但是本土的参谋本部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他们担心诺门罕战事演变为日、苏间的全面冲突,不希望关东军采取过分激怒苏军的行动——参谋本部怂了。
时任参谋总长的闲院宫载仁亲王
在收到东八百藏支队的捷报时,参谋本部还给关东军发了贺电,询问下一步的计划和增援需求——浑然不知“功臣”东八百藏已经为天皇尽忠。很快战败的消息如同一盆凉水浇下,日军高层不得不从长计议。
1、此时日军有26个师团和24个旅团在中国境内作战,武汉会战后虽短暂停歇,但一时间难以抽调兵力用于其他方向。
2、关东军主力的三个军都布防在满洲的东北部边境,对面滨海地区的苏军数量庞大,只剩下第7师团作为预备队,日军无力在诺门罕扩大战斗。
3、朱可夫抵达前线,其他情报也显示诺门罕苏军在不断加强,这代表了斯大林的坚决态度——苏联只会比日本更加强硬,不惜在诺门罕大干一场。
参谋本部的参谋军官们
然而优柔寡断的参谋军官们,又不肯断然终止诺门罕方向的一切军事行动——他们仍然抱着试探的心态,只是希望关东军的动作能够小一点、缓一点——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很快就酿成了灾难。
- 越境大空袭——先斩后奏是关东军的传统
关东军远比参谋本部果决,早早就拟定了越境突袭苏军机场的计划,准备一击抢占诺门罕的制空权。
为了避免空袭计划遭到参谋本部的制止,关东军打算先斩后奏。然而消息还是走漏了,参谋本部迅速派出“钦差”制止关东军。关东军只好使出拖字诀,一面把“钦差”堵在大连殷勤接待,一面加紧实施计划。
第2飞行集团的主要战机
这次越境轰炸由关东军直属的第2飞行集团实施,第7、9、12三个飞行旅团由各自的旅团长亲自带队,率领137架战机呼啸而出。根据日军的数据,他们摧毁了塔木察布拉格等机场的124架苏军战机——虽有水分,但轰炸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参谋本部却是一片震怒,把关东军和第2飞行集团臭骂了一顿。在参谋本部看来,这种偷袭是毫无意义的,苏联人仅在远东就多达上千架战机,打掉一百多架只会引来更多苏联空军的复仇。
“九一八”事变就是关东军一次成功的“下克上”
更为恶劣的是关东军的擅权和“下克上”,以及对参谋本部的戏弄,让参谋本部忍无可忍。参谋本部当即剥夺了关东军对第2飞行集团的完全控制,要求以后越境空中行动必须得到参谋总长——亲王阁下的裁决,这也给日军在第二战中的不幸埋下了祸根。
自左向右:第57特别军参谋长谢钦、蒙古元帅乔巴山、朱可夫
- 大动干戈——苏军的装甲兵、空军、炮兵三大司令亲赴前线
反观苏联一方,自斯大林以下,高中低各级军官无不义愤填膺,要狠狠惩治狂妄的日军。
朱可夫调任第57特别军军长,全权负责诺门罕战事。此前他只是白俄罗斯军区的副司令员,在苏军中并没有太大的权重,但是他的履历却非常丰富——长期在骑兵部队中任职,亲赴西班牙战场观察坦克的实战运用,并在1938年赴中国出任军事顾问。
为了打好诺门罕这一仗,斯大林还给朱可夫提供了“顶配套餐”——苏联装甲兵总司令巴甫洛夫、空军代理总司令鲍尔吉金、炮兵总司令沃罗洛夫亲赴前线。
苏军兵力得到全面加强
- 巴甫洛夫带来了2个坦克旅和3个装甲旅。
- 鲍尔吉金带来了大量战机,诺门罕苏军的战斗机增至151架、轰炸机增至116架。大批苏军优秀飞行员也一同抵达,其中包括48名在西班牙战场实战过的空军英雄。
- 沃罗洛夫带来了大量野炮、山炮、榴弹炮和加农炮,并组织研究炮群作战方案。此时开始,诺门罕苏军的重炮射程最远可达30km,其中还有150mm重型加农炮,当真够小松原喝上一壶了。
长春的关东军司令部
- 不蒸馒头争口气——“砸锅卖铁”的关东军
视线再挪回关东军,在遭到严厉批评后,关东军索性对参谋本部不闻不踩,向诺门罕地区调动重兵。
此时关东军手上共有8个师团和15个旅团级单位。
关东军的三个番号军全部部署在当今黑龙江省境内
其中6个师团和7个旅团级单位,编制成第3、4、5军,全部驻守在满洲东北部边境,防守远东滨海地区的苏军。关东军直属部队包括第7、23两个师团,第1-5独立守备队(旅团级),第7、8国境守备队,以及第1坦克团(旅团级规模)。
关东军高层们都很想用第7师团换下第23师团——这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王牌师团,历经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亲王就读陆军大学期间都得到第7师团历练。
第7师团现为日本自卫队唯一战车师团,常驻北海道
但是植田谦吉认为,第23师团此次并未施展全力——*鸡焉用宰牛刀——仅仅小小的诺门罕就出动第7师团岂非小题大做。更何况刚吃败仗就被强行撤下,第23师团会有很大怨言,师团长小松原恐怕都不得不切腹谢罪,必须给他们一个翻身的机会。
植田谦吉一拍板,二战诺门罕的阵容迅速确定。
日军步兵开赴诺门罕前线
- 第23师团仍然是核心战力,诺门罕前线由小松原太郎指挥。
- 从第7师团中抽调出最精锐的第26联队,以及第28联队的一个大队,再加上汽车联队、炮兵部队,大约一个旅团的规模。
- 安冈正臣中将的第1坦克团,出动两个坦克联队,共计182辆坦克、37辆装甲车。
- 作为伪满唯一的*部队,兴安骑兵师也被拉来凑数,日军指望他们来牵制蒙军骑兵。
道路泥泞是坦克部队的克星
- 大战前的小插曲——迈不开腿的第1坦克团
就在苏日双方调兵遣将时,出现了小插曲——安冈正臣的第1坦克团,卡在了行进的路上。
第1坦克团,下属3个坦克联队,拥有数百辆坦克和装甲车,是日军省吃俭用攒出来的宝贝。原本应当用来验证坦克集群作战,但日军却一直舍不得让它参与实战,成了装点门面的“吉祥物”。
深受苏军坦克困扰的关东军,只能使出坦克对坦克的招数,让坦克第1团大举出动。
安冈正臣第1坦克团的行进路线
安冈正臣领命后兴致冲冲地领着部队向诺门罕行进,希望能一战成名,让陆军高层更加重视坦克的发展。从第1坦克团的驻地公主岭到诺门罕有两条路,一是铁路运输到海拉尔后走土路,二是铁路运输到阿尔山再走土路。
海拉尔到诺门罕有180km,阿尔山到诺门罕只有120km,安冈正臣自然选择了阿尔山的路线。但是他忽略了气候因素——阿尔山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每年6月之后多发雨水——河水暴涨、道理泥泞,捷径成了陷阱。
- 奇袭变成自投罗网——匪夷所思却情理之中的迂回战术
原本1天的路程,第1坦克团足足花了4天时间,小松原已经急不可耐了,他已经拟定好详细的作战计划,并得到关东军司令部的批准。
日军第二次作战的进攻计划
小松原的核心战术依然是迂回。
- 第64联队和第1坦克团从正面进攻哈拉哈河东岸的苏军,吸引其注意力。
- 第71、72联队和第26联队,在哈拉哈河下游偷偷渡到西岸,奇袭苏军在西岸的炮兵阵地。
- 兴安骑兵师在胡鲁斯台河南面牵制蒙军骑兵第8师。
在日军看来,这样的战术一定会出其不意,让西岸苏军快速溃散,进而可以围歼东岸苏军。然而受邀前来观摩的德国武官,却着实被惊掉了下巴。
德意日三国同盟签订后,三方加强了军事交流
迂回作战,重在机动和火力,必须迅速突破、包抄敌人后方。日军既有机动性和火力兼备的坦克团,又有装备大量汽车的26联队,却偏偏以最慢的步兵实施包抄,岂不是自废武功。
其实除了自大和低估苏军外,这套作战计划基本符合日军实情,而且也并非小松原一个人的决断。
- 第1坦克团毕竟是日军的宝贝疙瘩,渡河迂回到西岸风险太大,一旦遇险很难全部撤回。
- 26联队是从第7师团借来的王牌部队,主要是来撑撑场面、蹭蹭战功,小松原哪敢让它们冲锋在前。
- 作为第1坦克团的统帅,安冈正臣本身是有很大话语权的,但他也认同这种方案。关东军总部也予以认可,说明日军从上至下都不懂坦克的正确运用。
日军渡过哈拉哈河
计划很快付诸实施——7月3日凌晨,工兵在勘测好的渡河点架起浮桥,小松原亲率3个联队跨过了哈拉哈河。随后第71、72联队受命沿哈拉哈河向苏军阵地推进,友情支援的第26联队则负责守卫桥头堡。
灾难迅速降临,日军在巴音查岗高地遭到蒙军骑兵第6师的顽强阻击。蒙军虽然实力很弱,但是拼着巨大伤亡死死拖住了日军。仅仅2个小时,朱可夫就从东岸撤回了大量坦克部队——1个坦克旅、1个装甲旅和第36摩托化步兵师的1个团,在机群和炮火的掩护下向日军碾压过来。
渡河日军遭遇顽强阻击
奇袭变成了挨打,缺少反坦克火力的日军面对150辆坦克和154辆装甲车,只能用肉弹来反抗。历经两天一夜的战斗,71、72两个联队已经被苏军切割成数块,各大队减员严重、火炮损失殆尽,再打下去只能全军覆没。日军只得下令东撤,以完好无损的第26联队殿后,其他部队趁夜迅速渡河。
由于之前的越境空袭,第2飞行集团得不到飞机和飞行员的补充,日军在制空权上处于劣势,很快就遭受到苏军飞机的重击。浮桥摇摇欲坠,苏军又冲*了上来,第26联队只好硬着头皮迎上去,小松原此时已经无暇照顾兄弟部队,匆匆忙忙渡回东岸。
小松原带着指挥部跑回东岸后,刚要坐下喘口气,一发苏军重炮就打了过来,第23师团参谋长大内孜少将当场阵亡,成为第1个丧命哈拉哈河的日本将军。大内的死让小松原惊醒过来,第26联队还在西岸死撑,赶紧派出部队回去接应。
日本陆军联队旗是联队的生命——旗在番号在,旗毁番号销
此时第26联队的3个大队已经被苏军分割包围,3个大队长阵亡2个,第1大队1000人仅剩300人。幸亏第7师团长园田和一郎早有预感,让第26联队长出征前留下联队旗,否则这支荣誉部队可能连番号都保不住了。
一场迂回下来,日军用巨大的损失,换来了朱可夫一堂生动的军事教学课——什么是纵深作战,坦克是如何集中应用的,迂回包抄和分割包围的要点有哪些——当然日军并没有学进去,军事思想的落后和国力的局限是硬伤。
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坦克大战
- 小巫见大巫——憋屈的日本坦克部队
向西岸的迂回以惨败告终,东岸的正面攻势也没能讨到半分好处。
被给予厚望的第1坦克团,一开战就遇到了困难。日军的坦克战术严重落后,战前也没有演练步坦协同,导致第1坦克团与第64联队毫无配合。
攻坚作战中需要步坦协同、配合默契
安冈正臣的2个坦克联队,分为左右两翼快速扑向苏军,接连突破两道防线。刚反应过来的苏军立马发起炮击,第64联队被炮火阻隔在后方。当2个坦克联队冲到第3条苏军防线时,遭遇了大量蛇形铁丝网,它们绞住了日军的坦克履带,紧接着就是苏军的各种炮火。
两天的时间,在苏军坦克回师西岸的情况下,正面日军仅仅突破两道防线。而当小松原艰难撤回东岸后,苏军的坦克大军又赶回了东岸阵地,一场坦克大战迅速上演。
被击毁的日军坦克
苏军有80辆T28主战、12辆OT130喷火坦克和300多辆装甲车,对阵日军的87辆坦克和37辆装甲车。日军最新型的97式中型坦克全重才不过15吨——T28重28吨,至于装甲和火炮更是没法比,轻型坦克在苏军面前简直就是“铁包肉”。
朱可夫深谙坦克作战的要领,阵地上密布铁丝网和交叉火力点,还有大量反坦克炮,很快就击毁了日军大量坦克、装甲车,第3坦克联队长吉丸清武当场阵亡。
短短半天时间,第1坦克团就已经名存实亡了,他们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坦克和全部装甲车。步兵第64联队同样不好过,在几百辆装甲车的追赶下仓皇逃窜,日军的第二次进攻就这样狼狈收场了。
诺门罕前线真实留影
结语两场争斗下来,关东军损兵折将,小试牛刀变成了自取其辱。此时如果低头认输,诺门罕就是第二个“张鼓峰”,但关东军怎肯善罢甘休。
- 这是关东军自1919年成立以来,第一次遭遇严重挫败——高傲的关东军不堪忍受这样的屈辱,如果息事宁人,参战部队恐怕有不少军官需要切腹自尽。
- 为了诺门罕战事,关东军已经多次“下克上”。参考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关东军先辈”的示范,“下克上”不要紧,搞出战功就是胜利,因此关东军此时一心求胜,以摆脱参谋本部的责问。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纳粹的威胁越来越大
苏军同意不会轻易罢战——满蒙边境线远离运输线,苏军好不容易集结一次重兵,就是要把日本打疼打怕,让它再也不敢进犯外蒙。关东军现在还只是受了点皮毛伤,随时可能重整旗鼓再度进犯,而苏军却不可能长期在外蒙维持重兵。
既然都无意退却,仗还要接着打——双方继续向诺门罕前线投入力量,哈拉哈河两岸轰鸣声不断,一场更剧烈的战争风暴即将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