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杀女”到欲女,这部让粉丝内心小鹿乱撞的得奖佳作来了

从“超杀女”到欲女,这部让粉丝内心小鹿乱撞的得奖佳作来了

首页休闲益智西蒙的猫咀嚼时间更新时间:2024-09-23

说句实话,我的确是因为科洛·莫瑞兹的床戏而对《错误教育》( 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产生原始的观影冲动的。

我脑海中的科洛·莫瑞兹还停留在嚼着棒棒糖,拿武士刀切人的“超*女”形象,可现在,人家已经和成年少女玩同性“车震”了。从少女到欲女,科洛·莫瑞兹完成了自我的蜕变,洗脱了那个令她大红的“超*女”角色形象:

“不管你信不信,我拍戏已经拍了15年。在那个特别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年轻女性,应该掌握生涯的缰绳,由自己决定输出的内容了。”

但看完影片后,我发现《错误教育》远不止一部同性影片那么简单。《错误教育》在第34届圣丹斯电影节上,拿下最高荣誉奖,评审团大奖。可见该片实力不容小觑,绝对是那种靠噱头取巧的艳俗作品。正好相反, 《错误教育》很严肃,虽然是一部青春片,但里面始终有着阴魂不散的忧郁和压抑。

科洛·莫瑞兹扮演一位有着同性取向的高中少女卡梅伦,她一直和她的同学、恋人保持着隐蔽的亲密关系。

在90年代的美国,同性恋依然是被排斥的“非正常”行为,甚至被看作为一种病态,弗洛伊德笔下的心理“症候”。

在高中毕业舞会上,情难自抑的卡梅伦与恋人在轿车后座上演了激情一刻,可那个私人的空间并不隐蔽,片刻的升温发热,随着车门被打开的一刻,顿入冰点。

情爱和*被敲碎,留下一地的尴尬和耻辱。

打开车门的男孩,是卡梅伦名义上的正牌男友,他一直被蒙在谷底,这一刻,三人内心都一片兵荒马乱。事件的结果是,男孩撕心裂肺,女孩决绝离开。

从小失去双亲的卡梅伦被姑妈送去了一家信奉宗教疗法的治疗机构,这家远在郊区的机构,声称可以用转换疗法治疗好“疾病”同性恋。

故事借着卡梅伦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这段“否定自我”的治疗经历。可以看出,《错误教育》不是一般单纯的青春期同性影片,它和最近大热的《爱你,西蒙》虽然在主题上都是“认清自我,走出偏见”,但表达的方式和格局却大不相同。《爱你,西蒙》有着社会和家庭的倾注,而《错误教育》则以治疗机构这个小群体切入,社会和家庭藏在背后,无法提供温情,只带来更为恐怕的亲情压迫。

天生乐观和自由的卡梅伦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强大的适应力,她很早就看清了治疗机构中,每一个其实都在“假装”,他们只是想离开这里。但离开这里的条件就是,坦诚已经被医治好,承认同性的错误,接受未来的改变。

压抑本性,扭曲本性,消灭本性,就是离开这里需要付出的代价。精神虐待难道就不算虐待了吗?

让自己学会憎恨自己,还有比这更错误的,更恐怖的虐待行为吗?这是卡梅伦最后对教育官员说出的指控。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卡梅伦目睹了女校长对这群学生“病人”们的冷暴力行为。比如剪掉男孩的长发,

不允许女孩做“男孩子”气的行为,

甚至那些看起来释放年轻人天性的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在这里只有“绅士”和“小姐”,一切与性别不符的个性和外表都要被剔除和矫正。更令人恐惧的是,这里利用宗教思想进行精神暴行。唱圣歌,念圣经,就是为了祛除恶魔和心魔,同性行为直接被定义为疾病和撒旦之原罪,是需要被净化和驱赶的不洁之物。

从精神到肉体的双重压迫让本片的角色始终处于窒息的边缘。而且,通过角色的设置,我们清晰可见这种窒息带来的苦难的多元化。卡梅伦是标准的美国白人阶层,其他学生还有来自中产家庭的白人男孩,卡梅伦交上的混血黑人女孩,以及被剪掉头发的美国西部少数族裔男孩,还有胖胖的美国女孩。

从肤色到性别,从外形到内心,社会对于同性的误解将这些本来具有差别化的孩子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统统成为了社会视角的“病人”。《错误教育》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沉浸于窒息带来的多元化苦难中,相反,它时时刻刻都表露出反抗和自由。女导演戴思睿·阿卡万很擅长在拍摄间隙捕捉真实的瞬间,她喜欢那些真实的东西有机而自然地在银幕上展现出来。

影片有多场令人赞叹的剪辑,带来了无意识浸入式的情绪宣泄。影片在一开始,就给我们呈现了女主角卡梅伦和同性恋人之间单纯和美好的时刻,抛弃同性的有色眼镜,其实那和普通年轻人之间的情欲交织并无两样。躲避家长在家的尴尬,偷偷摸摸上楼享受情欲的欢愉。这些开场的情欲与后来治疗时的压抑行程了明显的情绪反差。影片最漂亮的地方实在压抑的过程中,以潜意识、梦境的方式表现了这群被治疗者对于自我和*的渴望。

卡梅伦被每晚的寻查,以及平日的规训,折磨的难以入睡,对于自我的否定让她陷入身份的焦虑,性别的压抑。当晚,她梦见了在课堂上,纵情请问了成熟的金发女老师;

她的梦中的动静打乱了室友压抑已久的身心,卡梅伦以为上了她床的室友是想提醒她安静,结果室友毫无准备地给了她一记热吻。天雷勾地火,两人瞬间陷入*之河,情难自拔。美好的片刻后,始终难逃心理的愧疚和周围的压迫感,室友很快冷漠地对待刚才发生的一切,这令卡梅伦失望且愤怒,在卡梅伦看来,性和爱不能分割,她以为是一场为爱而生的反抗,但终究遭遇了又一场背叛的退缩。

不止一处,那些从潜意识流露出来的梦境和*,靠着美妙的剪辑,让观众感受到了不易被磨灭的本性与规训之间的挣扎和纠葛。《错误教育》特别像真实的生活,事实就是,当你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你不会就坐在那自怨自艾,你会使劲浑身解数来让自己脱离那个状态。《错误教育》用电影化和语言,带有诗意的表现了社会性和人性的对抗,这是影片最让人感叹的地方。

《错误教育》在情绪表达和戏剧性冲突上较为克制,含蓄,这是女性导演特有的细腻,也是影片特征的根源。这让有的观众认为,这种温柔的批判缺乏勇气,但在胖哥看来,这恰好是近期同性题材电影中,所缺少的一份理性和真实性。

片中,卡梅伦与同性恋人刹那间被点燃的激情是真实的,片尾,那位干净斯文的男生,因为父亲不同意他回家,疯狂自残的悲剧也是真实的,《错误教育》用看似温吞的方式向社会控诉了“错误的教育”,在每一个观众心里留下了鼎沸的情感。

女性化,同性恋,都是一种社会语言的暴力,是社会区隔,主流阶层进行区别对待的符号性指认,一种文化打压,和社会行为。这和一开始,把精神病当做压制女性进入社会的区隔性手段如出一辙。一种文化总是会划定边界来谴责处于边界之外的某种东西。

所以,同性恋,娘娘腔,从来都是社会性的,带着权力建构的傲慢,是理想与疯癫合谋后进行的压迫,带来的知识性沉默。这场《错误教育》其实并非只发生在美国。不久前,席卷中国大地的“网瘾治疗”,和片中的宗教治疗又和不同呢?那个叫杨永信的人,开的“网戒中心”看守严密,军事化的规训,鼓励相互揭发举报的传统后遗症交织并进。

损伤身体的“电击疗法”最终让一部分所谓的“网瘾少年”留下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2009年,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的镜头里,出现了一幕家长和孩子簇拥着杨永信跪下的情景。在杨永信看来,这是感召成功的结果和例证,是他“坏孩子清除计划”的标志性案例。多年过去,网戒中心被除名,但杨永信仍标注“擅长网戒”。

令人吊诡的是,现在很多高校开设了网游课程,最近一个叫IG的电竞战队,因为一款游戏上的成功,变成了一部分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而且还获得了丰厚的奖金。幸好,IG团队里的英雄们生活在了一个对网游更加宽容的年代,幸好他们没有被父母送进网戒中心。在电影和现实中,网瘾和同性恋就这样发生了神秘的联系,让人细思极恐,倍感焦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