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山河月明》这部历史剧的热播,让元末明初的那段历史“重现”在观众眼前。“热衷”于*戮功臣的朱元璋,也是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影响。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朱皇帝对自己部下功臣的大肆*戮,在很多人看来都不能理解,甚至不能接受。但是在“皇权为上”的古代封建社会,帝王们为了能够稳住皇权,可以说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相比于开国功臣蓝玉、刘伯温、李善长等人来说,行事谨慎、豁达通透的汤和,最终能够告老还乡,成为了大明开国功臣中为数不多能够“善终”的功臣。“功高震主”也成为了各个权臣们最为忌惮的成就。
放眼整个历史,已然“位极人臣”,但不能善始善终的功臣大有人在。比如秦国的战神白起,为秦国的崛起曾作出巨大贡献,但却被秦王赐剑自刎;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虽然早已位极人臣,战功赫赫,但是却也逃不掉被刘邦猜忌处死的下场;雍正皇帝的大恩人年羹尧,辅助皇帝上位,功劳甚大,但因居功自傲,狂妄自大,最终丢掉性命……
这些“功高震主”的权臣,皇帝对他们可以说早已“赏无可赏”。纵然一些人的下场是咎由自取,但是也有很多人是整日如履薄冰,皇帝为了避免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还是会狠下心来,将他们一一除掉。
但凡事总会有例外,西汉名将霍去病便能够善始善终。虽然霍去病英年早逝,但是却能够获取汉武帝足够的信任,并使自己的后代在“巫蛊之祸”中得以保全。
那么在这位“封狼居胥”的霍将军身上,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能够令位极人臣的他,得以善终?这之间又与汉武帝的“赐肉事件”有多少联系?请大家接着往下看。
霍去病雕像
初露锋芒公元前140年,平阳侯府的一处房间内,一名男婴呱呱坠地。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个男孩就是日后扫荡匈奴、封狼居胥的大将军霍去病。
霍去病的出生不算高贵,但是他的运气却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公元前139年,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被汉武帝刘彻临幸,自此之后,卫子夫一家人得以贵幸。
卫子夫的弟弟卫青也被汉武帝提拔为了亲信,获得了一部分兵权。而霍去病也顺势成为了外戚家族的一员。
在霍去病很小的时候,就被带入了宫中生活。年幼时的霍去病,就在骑马、射箭等方面展露出过人的天赋。对于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汉武帝是喜爱有加,曾亲自向霍去病传授兵法。
汉初时期,周边的匈奴势力异常猖獗,成为了汉朝当时最具威胁的“境外势力”。为了剿灭匈奴,汉武帝曾多次派大将卫青率兵深入大漠。
在与匈奴对抗初期,卫青凭借彪悍的打法,给予了匈奴人一定的打击。但随着战事的持续,匈奴人渐渐掌握了卫青的作战方式,从中发现了破绽,导致后期汉军吃了几次大亏。
面对“久攻不下”的匈奴,汉武帝整日闷闷不乐,苦恼不堪。而霍去病的出现,让此事出现转机。
公元前123年,为了再攻匈奴,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剽姚校尉,随大将军卫青一同出征,而此时的霍去病仅仅十八岁。在很多人眼里,对于这位少年将军并不看重,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当上剽姚校尉,全都是凭借他舅舅的关系。但是在此战中,霍去病一战封侯,令众人刮目相看。
两军对抗,战场上卫青的打法过于保守,使得此战役迟迟没能有所突破。为了能够扭转战况,霍去病直接“舍弃”了大部队,亲自率领八百骑兵绕过匈奴主力,深入大漠,直扑匈奴单于老巢。
霍去病的这种“不要命”式打法,令匈奴人乱了阵脚。这支八百人的骑兵小队行动迅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砍下两千多名匈奴人的首级,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对方的高级官员,并且俘获了单于的姑父罗姑比。
经此一役,霍去病初露锋芒,一鸣惊人,在战场上更是两次功冠全军。收到前线战报的汉武帝喜出望外,更是直言自己没有看错人。为了对霍去病进行嘉奖,汉武帝特意封其为冠军侯。
打通河西虽然在定襄北之役中,霍去病大败匈奴,但是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依旧是“久除不尽”。这一带原本是大月氏部落的领地,但是后来被匈奴人占领。不但隔断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还直接威胁西汉王朝的西部地区安全。
因此河西一带的匈奴,一直是汉武帝的眼中钉、肉中刺,早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就曾派张骞出使西域,欲与大月氏部族进行联手,共同夹击匈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月氏部族不愿如此作为,而汉武帝的“夹击计划”也顺势落空。
但是在霍去病出现后,汉武帝眼前一亮,决定再次任用霍去病,升任其为骠骑将军,欲彻底打通河西走廊。
公元前121年,十九岁的霍去病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河西进发,于春、夏发动两次河西之战,对常年盘踞在此处的匈奴人展开“致命一击”。
对于匈奴人来说,他们经常“敌进我退,敌退我攻”,这种打法可以说是相当赖皮。由于匈奴人没有固定的住所,再加上常年生活在大漠,机动性要比汉军强得多。所以在面对汉军的征讨时,总是能够顺利对抗,这也就是为什么匈奴人久除不尽的主要原因。
而霍去病在与匈奴人对抗时,却让匈奴人吃尽了苦头。与其他汉军的将领不同,霍去病似乎天生就是匈奴人的克星。他率领的部队在大漠作战时,很少会迷失方向,而且善于骑行的匈奴人,却怎么都跑不过他。
在春季攻势中,霍去病亲率一万骑兵,以一种不可能的速度,将西羌与匈奴人之间的连接带冲破,在敌人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已经*到了敌人的老巢。在与单于的儿子交战时,更是几乎对其生擒。
随后霍去病转战六日,急行军一千多里,最终在皋兰山下与敌人主力激战,重创敌军。倒在霍去病刀下的匈奴人,更是数不胜数,而汉军却能够“全甲而还”,几乎没有太大的损失。
就当匈奴人以为汉军的征讨就此结束时,霍去病于同年夏天,迅速开展了第二次河西之战。原本是霍去病与公孙敖两部合击匈奴,但是在大战即将开打时,公孙敖部却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与霍去病部失去了联系。
为了不耽误进攻,霍去病选择了孤军深入。霍去病率领部队翻山越岭,追着匈奴人打,最终攻至祁连山。在霍去病的强势进攻下,匈奴人显得“不堪一击”。经此一役,被歼灭以及招降的河西匈奴接近十万人。
河西之战的胜利,使得西汉王朝完全掌握河西走廊一带,为之后大军进发漠北打下了基础。而作为此役指挥官的霍去病,也名声大噪。
封狼居胥自河西战役之后,西汉王朝西部的匈奴人已基本被铲除,但是对于在东北方的匈奴部落却并未受到影响。这些匈奴人的存在,对于西汉王朝来说依旧是潜在的威胁和隐患。
为了扫除这些匈奴人,汉武帝在经历了河西之战的胜利,以及两年之久的秣马厉兵之后,决定与其进行最后的决战。
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向漠北进发。二人分别从定襄、代郡出发,远追匈奴。卫青率部行军千余里之后,发现了匈奴人的身影,汉、匈两军的战士们就此展开一场激战。
而此时的霍去病已经发现左贤王的身影,并亲自率军追至两千余里,将匈奴人赶至狼居胥山。在追击过程中,近七万匈奴人倒在了汉军的刀下。匈奴的左、右贤王被彻底消灭,只剩单于悬孤漠北。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莫南无王庭”。
面对汉武帝的奖赏,霍去病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拒绝。至此,霍去病声名远扬,封狼居胥也成为了古代名将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耀。
“赐肉事件”古往今来,位极人臣者与帝王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微妙的。而对于功高震主的霍去病来说,汉武帝就果真对他放心?
其实早在河西之战后,霍去病的名声就在西汉王朝广为流传。当时归附于霍去病门下的门客都快赶超卫青,但是即便如此,霍去病却没有丝毫的居功自傲,对于自己的舅舅,乃至汉武帝依旧是十分尊敬。
尽管霍去病的行事十分谨慎,但是对于汉武帝来说,面对功劳如此之大的霍去病,他还是会有一些不放心。随着霍去病门下的门客越来越多,汉武帝也开始对他有所顾忌。
在漠北之战时,汉武帝专门派人给霍去病赠送了数十车好肉,但是令人们诧异的是,霍去病竟然宁愿将这数十车好肉放烂,也没有去吃。这究竟是为何?
霍去病与匈奴人对决时,总是能够出其不意,最终获得胜利。而霍去病之所以能够达到其他将领不能达到的水平,其主要就是单凭一个“快”字。
那么作战时怎么才能确保快?那就只有一种方法——“轻装上阵”,这便是霍去病为什么总是能够追上匈奴人的原因。在打仗时,霍去病为了能够轻装上阵,经常命令士兵只带极少的干粮。其他的粮食补给,大多都是从匈奴人手中夺取的。
对于霍去病来说,汉武帝赏赐的数十车好肉,反而成了他行军打仗途中的“累赘”,所以他宁愿放臭扔掉,也不愿带着它们作战。
对于这种解释,很多人依然会比较疑惑,就算是为了不影响行军速度,哪怕霍去病自己不吃,为什么就不能分给部下吃呢?毕竟是皇帝赏的肉,放臭的话是不是太不给皇帝面子了?
那么不妨大家好好想一想,汉武帝为何只赏了霍去病数十车肉,却没有赏给其他将军?这件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汉武帝就是想要凭借“赐肉事件”来测一测,霍去病到底值不值得自己信赖。
要知道,肉是皇帝赏的,如果霍去病将这些肉赏给部下食用,无疑就是利用皇帝的圣恩,来在士兵面前树立自己的私恩。这种利用“公物施私恩”的行为,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如果霍去病真的将肉分给了士兵们,那么汉武帝一定会对他产生警惕。
很显然,霍去病的这种做法,令汉武帝感到了欣慰。这位年仅二十的少年将军,用自己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过人的智慧,使这次“赐肉事件”能够顺利收场。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由于长期处于艰苦环境,再加上过度疲劳,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年仅24岁。而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事安排,也不得不宣告暂停。不得不说,霍去病的英年早逝,完全就是“天妒英才”。
在霍去病逝世后的第26年,汉武帝发动了“巫蛊之祸”。就连卫青、卫子夫都受此事牵连,他们这支血脉几乎被摧残殆尽。但是对于霍去病家族来说,却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甚至霍去病的弟弟霍光,能成为汉武帝临终前的托孤大臣。由此可见,在汉武帝心中,霍去病的地位不可被撼动。
结语霍去病,一位被汉武帝亲手培养起来的大将,二人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其他诸将所不能相比的。也许正是因为霍去病有着为国忘家的高尚品格,才能屡建奇功,流芳百世!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