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小阶段学习关于“时间”知识的第一课时,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认识时间”是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难点。
通过研读和对比北师大版、人教版和苏教版共三个版本的教材内容,发现苏教版是二年级下册才第一次开始认识钟表,而人教版在一年级上册的内容中是这样呈现结构的:认识钟面→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半时(钟表和电子表),而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设计中,首先是让孩子们先初步认识钟表,然后会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钟表和电子表),知识容量比较大,尤其是让学生理解和认识“半时”是教学中一个非常难教的内容,像9时半,学生认读时出错率很高。那么郭萍老师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不仅能够高质量完成这么多的目标,而且练习设计丰富有趣,她是怎么做到的呢?尤其在突破本节课难点上,郭萍老师的设计给本人很多可借鉴的教学措施。
我们不妨思考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认读整时和半时(尤其是半时)到底在思维上遇到何种困难?是什么原因导致以上错误的发生?其实认读半时的难点就是在时针上,比如说9时半,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9和10的中间,为什么就是9时半,不是10时半呢?原因在于学生观察钟面的生活经验太少,无法动态地认识时针和分针,那他就很难在钟表上正确认读半时。而郭萍老师设计了以下几点来突破这一难点:
1.在初步认识钟表后,郭老师借助多媒体,将静态钟面转变成动态,明确指针转动方向(顺时针方向),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着转一转,通过动态演示与直观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分针走动表象,是认识时间(时刻)的前提和关键。
2.在认读9时半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讲解,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时针指在9和10的中间就是9时半?”原来时针经过9时但是还没有到10时,再结合演示动态的时 (分)针走向,从9时开始,到9时半再到10时,再和前后时刻的比较,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半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动态的时(分)针表象,学会了主动在脑中演示动态的时(分) 针走向,通过认读半时的学习活动,学生逐步形成动态认识时间的能力。
3.及时总结,巩固应用。学生在会正确认读9时半后,马上认读8时半,及时巩固,学生自己总结认读半时的方法。借助“我说你拨”等有趣的活动,学生全员参与,巩固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除了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郭老师的教学还有很多亮点,比如说:在课堂上敢于放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郭老师在认读时间和分类的这个环节,给足了学生有5分钟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这一点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很是难得。练习设计丰富有趣,借助希沃软件设计了非常有趣的游戏,抓住低年级孩子的“好玩”天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仅教学生知识,而且充分发挥了本节课的育人价值——合理安排时间,当然育人价值可以再深入挖掘一下,比如还有珍惜时间,守时讲诚信等等,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对于他们的重要性。
以上之言,仅代表个人观点!
(点评教师:顺德区本真未来学校 国淑芬老师)
01个人简介
郭萍,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从教多年,曾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多次参与大型教学比武、微课比赛、说课比赛,多篇论文获区奖励,其中一篇论文在杂志上刊登。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善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其坚信: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生命影响生命。
02教学视频
03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并能用整时和半时,描述一天的活动。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通过用整时和半时,描述一天的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和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重点:初步认识钟表,正确地认识整时和半时。
难点:正确地认识半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首先用日常生活中的钟表为情境。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
在它们的身上藏有很多的秘密,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它们身上藏着的秘密。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小明的一天
2.呈现小明一天的活动情境。
师:你能说说图中的信息吗?
【设计意图】
情境中小明的一天与学生日常的生活高度相似,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引入新课,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尽快让学生进入学习状的作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一)认识钟面
1.观察钟面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看自己手中的学具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与同桌说一说。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先说数字、也可能先说指针、也可能先说大格和小点点,根据课堂的情况进行数字、指针和大格的教学。
问题1:钟面的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完成以下认知:
共有12个数,从1到12 按顺序进行排列,其中12、6、3、9这几个数字的位置很重要。12个数把钟面分成12个大格。
钟面上有一长一短的两根针,长(较细的)的叫分针,短(较粗的)的叫时针。
3.课件演示
当学生完成以上认知后用钟的课件演示钟面指针的运行方向。
师:当然钟面上还有一些小点点和一根很细的针,我们今后再学。
【设计意图】
关于钟面上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大量的接触,但在大脑里的认知还是碎片化的,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设计了两个活动,即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将无序变有序,从而形成规律性的认知。
(二)认识整时和半时
1.小组交流要求:
(1)认一认。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
(2)分一分。学生交流讨论,在同伴的合作中初步学会可能整时和半时,学生可能会按整时半时的标准来分类,也可能会按上午或下午的时间来分类。不管哪种首先给予肯定,着重引导学生看整时半时的分类。
(3)学生汇报交流结果,上台出示整时和半时的分类结果,追问这样分类的依据。
2.认识整时:
师:整时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是怎样认整时的?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
3.认识半时:
师:半时的钟面与整时的钟面有什么区别?半时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是怎么认半时的?
鼓励学生多说,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与修正。
学生通过全班交流汇报,得出结论:分针指向6,就表示半时;认识半时就是:分针指向6,时针指着两个数的中间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半。
4.演示半时:
(1)教具演示半时
(2)交流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并不清楚认识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安排了观察、交流、分类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将认识钟表的经验转化成认识钟表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认识电子钟
1.问题串:在钟表店里面,有几个钟表的时间是这样的:(出示电子钟)
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你认识这种时间吗?你还在哪里见过这种方法表示的时间?
2.作息时间的教育:
说一说小明是什么样的人,你想对小明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
电子计时学生接触较多,通过学生的交流,形成正确认识电子钟的方法,沟通电子钟与一般钟表的联系,同时结合小明的一天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三、应用练习,巩固新知
1. 我拨你说
快速地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2. 我说你拨
快速的拨出听到的时间。
3. 找整时和半时
多媒体设计的找整时和半时的游戏。
【设计意图】
在活动中完成练习和在游戏中完成练习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2种练习方式,为此我设计了我拨你说、你拨我说,以及在多媒体电子游戏中找整时和半时的练习形式,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取到了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的目的。
4.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知识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游戏名称:我说你拨。
活动要求:与爸爸妈妈互动完成拨一拨。
选做:将自己周末一天的安排拍照连成视频(给学生看范例)。
【设计意图】
在双减政策下设计的这些游戏让学生既能锻炼都所学的知识点又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04教学反思
一、思考越多,收获越多
本课教学在上之前就思考了很多,因为之前一直教人教版教材,所以突然多了一个半时的知识点,而且还是一个难点,当时有点不知所措,备课之前阅读的大量的资料以及论文,并且在学生中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才发现学生知道的远比我想的要多,只不过他们头脑中的关于钟表的知识是零散的,有了这些储备之后我才开始备这节课,让我受益良多。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一开始设计的时候是一步一个脚印,学完一个知识点学生练一步,但经过第一次试教之后发现学生思考,锻炼的机会不够多,于是为就在思考如何更能体现学生为主体呢?经过不停的修改尝试于是便有了这节课。
二、引导参与,顺应天性
整节课我以《小明的一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串连起来,一节课中我顺应孩子的天性,始终把自己放在引导与参与的位置上,以学定教、为学而教。在重点知识的教学和难点的处理上,我大胆放手,设计了一系列有效的观察、探索、交流和动手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将学生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关于时间方面碎片化的知识,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课后反思】
1.细节的处理方式欠妥。如:我在教学时设置了这样的一个练习活动,由老师拨几个几时半,然后让学生说出具体的时间,当学生说完几时半后,我追问了一下“老师是怎样拨的”,这一问题的本意是想通过追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几时半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结果学生在这里答不上来,为此在这里纠缠了一会,浪费了一些时间,反思这个细节,如果当时我再把拨的情景放慢拨一下,效果也许会好一些。
2.时间的把控还需加强,原本的设计后面还有一些素材背后小知识和一些隐性目标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呈现,如:时钟的一些发展史,介绍从古至今的计时器以及计时方法的变化并渗透人们虽然能用各种方法记录时间,却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结合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时间教育。最后以一首关于时间的儿歌结束本课也没有呈现。这些是本节课的遗憾。
,